“缠腰龙”中医又称“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呈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古代文献称之“蜘蛛疮”“腰缠火丹”等。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疱疹。
为什么会得带状疱疹?
本病病原体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对本病无或低免疫力人群(老人或儿童多见)被感染后,发生水痘或呈隐性感染而成为带病毒者。当人机体免疫功能减退时,如患感染性疾病、肿瘤、放疗、外伤、月经期或过度疲劳,潜伏于神经节内的病毒被激发活化,使受累神经节、相应感觉神经及其支配区皮肤出现神经痛及节段性疱疹。
中医认为,带状疱疹多因情志内伤,肝经郁热,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热内蕴,外溢肌肤而生;或感染邪毒,湿热火毒蕴结于肌肤而成。年老体弱者,常因血虚肝旺,湿热毒蕴,导致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不通,以致疼痛剧烈,病程迁延。
本病初期以湿热火毒为主,后期属正虚血瘀夹湿邪为患。
会经常复发吗?会不会传染?
带状疱疹的发生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高龄之所以成为带状疱疹重要的危险因素,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逐步减弱,带状疱疹病毒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的成分减少或功能降低所致。所以,老年人要多注意免疫力的提升。此外,任何原因导致的免疫功能缺陷,如白血病、骨髓移植、HIV感染、癌症等,都会大大增加带状疱疹的复发风险。
带状疱疹水疱皮损处含高浓度的疱疹病毒,可经空气传播,导致易感者发生水痘。但带状疱疹比水痘传染性低。限局性带状疱疹只在出疹后至皮损结痂前有传染性,遮盖皮损后,病毒传染性会下降。在急性水疱期,疱液是有传染性的,要避免直接接触疱液,在数日后水疱干涸结痂,病毒停止复制,此时无传染性,皮损处愈后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一般不留瘢痕。
有什么临床症状?
好发季节在冬春交替或者秋冬交替的时候为多见,潜伏期7-14天,此时出现皮肤的疼痛很容易误诊。好发部位:腰肋部、胸背部或头面部,多发于身体的一侧,不超过前后正中线。
带状疱疹的有以下临床表现:发疹前可有疲倦、低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患处有神经痛,皮肤感觉过敏;好发部位是肋间神经、三叉神经、臂丛神经及坐骨神经支配区域的皮肤;皮疹为红斑上簇集性粟粒至绿豆大水疱,疱液常澄清;皮疹常单侧分布,一般不超过躯体中线;病程有自限性,约2~3周,愈后可留色素改变,坏死溃疡者可留瘢痕;头面部带状疱疹可累及眼耳部,引起疱疹性角膜结膜炎或面瘫等。
为什么容易误诊?
带状疱疹应与单纯疱疹、不同形式的丹毒(出血性丹毒和大疱性丹毒)、接触性皮炎、虫咬皮炎、脓疱疮、大疱性皮肤病,皮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似性,需要与以上疾病相鉴别,以免发生误诊。有局部疼痛或皮肤感觉异常而无皮疹的患者(例如在出疹之前或无疹性带状疱疹病例),可能先被误诊为肾结石、胆结石、心绞痛及肋间神经痛等,耗费大量检查时间及财力后,直到带状疱疹皮疹出现,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有哪些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内治法——
1.肝经郁热证
表现:常见于本病的急性期。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舌质红,舌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解毒止痛。
推荐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炒龙胆草、栀子、黄芩、生地、大青叶、生甘草、泽泻、延胡索、车前子、柴胡、当归等。
中成药:龙胆泻肝丸、清开灵口服液(颗粒)、板蓝根颗粒等。
2.脾虚湿蕴证
表现:皮损颜色较淡,疱壁松弛,伴疼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质淡,舌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治法:健脾利湿,佐以解毒。
推荐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白术、厚朴、炒苡仁、陈皮、茯苓、板蓝根、延胡索、车前子、泽泻、生甘草等。
3.气滞血瘀证
常见于后遗神经痛期。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质暗有瘀斑,苔白,脉弦细。
治法:行气活血,消解余毒。
推荐方药:活血散瘀汤加减,鸡血藤、鬼箭羽、红花、桃仁、延胡索、川楝子、木香、陈皮、丝瓜络、忍冬藤等。
中成药:血府逐瘀丸(胶囊)、元胡止痛胶囊、大黄蛰虫丸、西黄丸、活血痛脉胶囊等。
中医外治法——
火针疗法:取局部阿是穴。局部酒精常规消毒,将中粗火针烧红烧透后,速刺法,点刺疱疹的头、中、尾部。不留针,深度2-3分。或可加入火罐以去除淤血。较大水疱可用火针点破,使液体流出。复以干棉球擦拭。每周2-3次,5次为一疗程。
刺络拔罐:发病初期,用三棱针在至阳穴或阿是穴或龙头、龙尾点刺放血,当即用玻璃火罐采用闪火法将其置于皮疹处,隔日1次,连续治疗3~5次。
治疗原理:汇集了火针疗法、刺血疗法、火罐疗法等传统针灸方法的优势特色,本法以火针、火罐作为主要器械。通过将火针针尖烧红至发白,其高温灼刺皮损局部,凭借火针针身粗大浅刺,能够造成疹疱皮损局部完全开放,再加上火罐强力的吸附作用,使局部毒邪与恶血尽数裹挟而出,受损局部得到新血充分濡养从而达到止痛和愈病之功。
中药湿敷:红斑、水疱、渗出皮疹给予清热解毒中药药液湿敷。
患者应该注意什么?
1.睡眠要充足,保持大便通畅,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勤换衣裤,防止感染。病室应避免直接当风,防止感受风邪。
2.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情绪开朗、心气调和,并忌恼怒。保证充足睡眠。
3.饮食宜清淡,多吃水果蔬菜,忌辛辣刺激、膏粱厚味之品,少食煎烤、油炸食物,禁烟酒。保持大便通畅。
4.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山西省针灸医院皮肤科 范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