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溯源
1.出自姬姓,鲁庄公之庶兄庆父共仲之后。据《通志·氏族略》《史记·鲁周公世家》等资料所载,庆父共仲排行老大,故其子孙以其排行顺序为氏,称孟孙氏,后改单姓孟,是为山东孟姓。
2.出自姬姓,卫国(今河南一带)公孟氏之后。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春秋时,卫襄公之子孟挚(字公孟)子孙以公孟为氏,后简化为孟姓。是为河南孟姓。
3.其他源流。金时女真族抹撚氏,清时满洲墨尔哲勒氏、墨尔迪勒氏、盟佳氏、穆颜氏、墨克勒氏等汉姓为孟。另有土家、蒙古、布依等族均有孟姓。
得姓始祖
孟轲(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曾游历齐、宋、滕、魏等国,主张未被采用,退而著书立说。其主张“民贵君轻”“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形成了儒家学派唯心主义理论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因其曾受业于子思之门人,故其学说被称为“思孟学派”,著有《孟子》一书,被视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后人称之为“亚圣”,与孔子学说并称“孔孟之道”。庆父共仲虽为孟姓之始祖,但因其三年连弑二君,罪使国内大乱,人不敢敬,而孟子系庆父后裔,且才高德重,故后人尊孟轲为孟姓始祖。
繁衍播迁
孟姓主要发源于春秋时鲁国,即今山东曲阜一带。卫国之孟姓当在今河南淇县一带,自然也是孟姓的源头之一。早期孟姓迅速播迁于邻近山西、河北等地。西汉有山东人孟喜(宣帝时立为博士)一族在当地繁衍旺盛,故有东海郡。东汉时,陕西人孟光迁于吴(今江苏苏州),另有名士孟尝出浙江。
魏晋南北朝之际,北方战火连绵,孟姓发展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南迁,山东孟姓多徙吴越(今江苏、浙江一带);河南孟姓多迁楚汉(今湖北、江西北部一带)。三国东吴大臣孟宗一族在湖北一带发展繁茂,故有江夏郡。另有猛将孟获出建宁(今云南曲靖)。
唐时,孟姓名人蜂拥,出现了像孟浩然、孟郊、孟云卿等当时著名的大诗人。孟郊为浙江德清人,其族人在当地发展势旺,治郡为武康县。另外,此期社会安定,人口繁衍较快,是孟姓家族史上一个较平稳的发展期。五代时,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西南)人孟知祥建后蜀政权(都今四川成都),孟姓一族蜀地发展之盛况,不可言表。宋元时期,因金兵、蒙古军队争战中原,遂有北方孟姓二次大举南迁,以长江中下游地区较为集中。明代有孟姓由山西大槐树移居河南、河北、东北、天津等地。清代又有孟姓渡海入台,进而定居海外。
宗族特征
1.孟姓取排行第一而来,孟字有勤勉、大之义,故孟者,当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勤奋的精神。
2.孟姓主要以北方为聚居地,且山东为最。
3.孟姓名人古以有之,孟子当数第一。“孟母三迁”之故事已是古今家喻户晓的佳话。孟姓族人永记先人事迹,以“亚圣”“三迁”为堂号。
4.孟姓因其先祖为亚圣,而引以为豪,故自称圣裔,其字行辈分亦参照孔姓而来。即:“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大槐树寻根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恢复生产、充实国力、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明朝政府于洪武初年制定了移民屯田的复兴之策,开始了迁民戍边的非常之举——洪洞大槐树移民。移民活动历时近50年之久,达到1230个姓氏、150万移民之众,孟姓为洪洞大槐树重要的移民姓氏之一。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孟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山西省有孟姓126993人,临汾市13961人,洪洞县2100人。孟姓祖先神位供奉在大槐树景区祭祖堂四号供橱。
山西晚报记者 白洁
(资料来源: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
延伸阅读
孟春:行不自欺清官第一
孟春(1466—1530年),字时元。明泽州(今山西晋城)东大阳小庙巷人。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历刑曹职。以清廉谨慎著称,守严州有“清官第一”美誉。擢太仆寺卿,力拒权阉刘瑾和守珰的非法勒贿。宣大镇作巡抚,恩威并施,得善治。当时于经、钱宁、江彬等阉党势力嚣张,派人索要粮银达数万缗之多,孟拒付。权宦张永行路经宣大,群僚匍匐于道而迎之,孟则立而不跪,仅拱手而已,因而受到一班势利小人的恶毒攻击,终丢官而去。
嘉靖初,孟春又被起用顺天巡抚。天大旱,孟春上奏朝廷,请允许申辩鸣冤,并要求处决贪官污吏及皇帝身边诸逆党,以顺天人之愿。他下令设义仓,想办法渡过灾年,筹粮20万石,皇帝下诏嘉奖。不久,晋升为吏部侍郎。他又向皇帝建议:大同接近边塞,难以控制,宜在宣化、大同、陕西三边地区,各添总制大臣一员。皇帝准奏,赐以“行不自欺”四字,以旌其忠。
不久,十大冤狱兴起,孟春因直言触犯权贵,与颜颐寿、马禄同时被削职归里。痛笃之际,嘱家人后事从简,殓以青袍角带,树清廉家风。其著文富才思。现晋城青莲寺留有其诗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