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来是个尊师的国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首的诸子百家,纷纷创立各自的说学,并广收学子,孔子也因此被人尊称为“万世师表”。由于孔子的示范带动效应,在当时的社会,尊师重教已蔚然成风。
到了汉代,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方略,儒学更是大放光彩,一时间,儒家文化成了中华文化中的主流文化。教授儒学的老师,也备受各界的尊重,孔子的地位更是至高无上。彼时,许多学校举行入学仪式,都要祭拜孔子,孔子的诞辰日祭祀活动尤为显得丰富多彩,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都踊跃参与其间,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孔子的敬仰。皇帝会带着宫中官员,一同祭拜孔庙,期望人才兴旺,江山永固,天下太平。祭祀完毕,皇帝还要请皇家的老师们,一同进宫品味美酒佳肴,其间,不仅要奏乐,还要请老师们观看文艺表演,可谓盛况空前。上效下尤,各级地方官员在孔子诞辰日这天,也会祭拜孔子,并会给老师们放发干肉,以示慰问。后来,到了孔子诞辰日这天,各级学校还会陆续给老师们放假,并发放一定的物质,古代教师节因此得以确立下来。唐宋时期,不仅沿袭了祭祀孔子的礼俗,还会从学校的教师中选拔成绩突出者,报送朝廷,获“优秀”称号的教师会得到奖赏和激励。到了清代,祭孔的规模和范围愈加宏大,教师的薪酬福利也越来越丰厚,成绩卓著者还会被授予八品职衔,提升为院长、监院等。
除了孔子诞辰日被官方认同为教师节外,在民间,对老师的尊重同样十分隆重。每遇端午、中秋和年节,以及老师们的生日,学子们都会纷纷送上干肉,表达对传道授业者的尊崇。这样算来,一年到头,老师们实质上会过五个教师节。虽然,后面四个并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广大普通百姓眼里,尊师重教乃是社会文明的标志,老师多过几个教师节也未尝不可。有鉴于此,人们对教师的赞美,也往往通过一首首隽永的古诗词传颂至今。“诗仙”李白、“诗王”白居易、“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等人,都吟诗赋画表达过对老师的尊崇。李白在《寻雍尊师隐居》中写道,“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高度评价了雍尊师道行高深,境界非凡。白居易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以“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之喻,称赞裴度培养的学生众多,功绩斐然。郑板桥则在《新竹》中写下“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的诗句,以竹示人,表达了对老师诲人不倦的敬意。此外,一些本是描写自然风物的诗词也在传世过程中为国人所化用,表达出对老师的诚挚谢意。如李商隐的《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的一生就如春蚕、蜡烛一般,是奉献的一生。杜甫的《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润泽世间万物,而老师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罗隐的《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则赞颂了老师辛勤耕耘、不图回报的奉献精神。
古代的教师节,虽然与现今的教师节,在思想内涵、表现形式上大为不同,但尊师与重教的主题,却是一样的,为赓续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古老的华夏文明,书写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刘昌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