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文化

孔父嘉为孔姓得姓始祖

  •   寻根溯源
      1.据《通志·氏族略》《史记·孔子世家》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子姓,以字为氏。宋国司马孔父嘉之后以其字为氏,称为孔氏。
      2.据《广韵》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子姓,为商汤王之后裔。商汤的后裔以其族姓“子”与汤王的字名“乙”合而为“孔”氏。
      3.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姓考》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姬姓,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孔悝之后裔,以祖字为氏。
      4.据《左传》等有关资料所载,春秋时郑穆公有后人名孔张,其子孙有以其人名为孔姓者。
      5.据《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妫姓,为春秋时期陈国孔宁后代。
      6.据《汉书·艺文志·杂家》所载,出自姒姓,为上古时代夏帝孔甲之后裔。
      7.据有关资料所载,出自上古时代伏羲氏之大臣共工氏之后。
      8.据《通志·氏族略》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姞姓,为黄帝之后裔。
      9.少数民族改姓。清满洲八旗温屯氏、温都氏,后多该汉姓为孔氏,土家、苗、蒙古、回等民族也均有孔姓者。
      得姓始祖
      孔父嘉。据有关资料所载,孔姓本源于子姓,为商纣王庶兄微子启之后裔。西周初期,纣王庶兄微子启因正直贤明被周公封在商丘,建立宋国,其死后,由弟衍继位,衍玄孙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父胜,胜生正考父,正考父历任戴公、武公、宣公三朝大臣,其有一子名嘉,字孔父,宋穆公时任大司马,后因太宰华督作乱而被杀,当时孔父的儿子木金父年纪尚小,由家人抱着逃到鲁国,木金父长大以后遂以父亲的字为姓,称为孔姓。再传至五世孙叔梁纥时,生有一子,这就是后来在中国历史上很有名望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从此孔姓家族便发展成为一个世代显赫的家族,史称孔氏正宗。孔父嘉也就被后人尊为孔姓家族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孔姓从孔父嘉算起,其最初的发源地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后因避战祸而逃到鲁国,此为孔姓家族的第一次东迁。这次迁徙,使鲁地逐步成为后世繁衍之中心。进入秦朝,孔姓在鲁地已成为一大望族,并不断向四周邻近省份迁徙繁衍。两汉之际,孔姓族人除有部分居鲁地祀奉孔子香火外,还有部分入仕,成为当朝高官,地位显赫一时。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北方连年战乱,孔姓族人又一次大规模南徙,进入浙江、安徽等地。盛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士族壮大,孔姓繁盛,郡望与名人大量涌现,家族播迁也愈加广泛,逐渐分居于江苏、浙江、江西等江南各地。元、明两代,孔姓族人又广播于江夏(今属湖北)、临川(今属江西)、江宁(今南京市)、池州(今属安徽)等地,且陆续向四周徙居繁衍。至明末清初之际,又入迁福建、广东、贵州、云南一带。清朝以后,孔姓子孙已遍布全国各地,还远播海外,使孔姓成为我国诸多家族中一个著名的大宗族。
      宗族特征
      1.孔姓家族绵延不绝,持续两千余年,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辈分分明,有史可稽的著名宗族。
      2.孔姓家族组织比任何一宗族都严密,极具家族与时代特色。
      3.因历代封建统治者均倍加推崇儒家学说,所以孔姓族人得到历史上他族无以伦比的恩赐,且历千年不衰。
      4.孔姓人特别注重研修家谱、家训,其谱系井然,家训严格,孔姓具有我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罗内容最丰富,谱系最完整的家谱,为我国诸多领域研究之珍贵史料。
      5.孔姓族属历经千年,繁衍日盛,人口众多,但其字行辈分始终排列有序至今不乱。元朝孔氏第五十四代衍圣公孔思晦始用辈字,并定五十五代为“克”,五十六至八十五代字行为:“希言公颜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孔姓第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续修第八十六至一百零五代字行:“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大槐树寻根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恢复生产、充实国力、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明朝政府于洪武初年制定了移民屯田的复兴之策,开始了迁民戍边的非常之举——洪洞大槐树移民。移民活动历时近50年之久,达到1230个姓氏、150万移民之众,孔姓为洪洞大槐树重要的移民姓氏之一。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孔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孔姓祖先神位供奉在大槐树景区祭祖堂四号供橱。

      山西晚报记者 白洁

      (资料来源: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
      延伸阅读
      孔氏家规,从“学诗礼”到《孔氏祖训箴规》
      孔子开辟了古代教育的新局面,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学术文化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孔子曾教育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这就是流传千古的“诗礼庭训”。
      春秋时期,诗书被视为“义之府”,礼乐被看作“德之则”。作为“义”与“德”的载体,“诗书礼乐”的功能,在于告诉人们做人的道理。“诗书礼乐”之教,说到底是关于“文德”的教育,是“人生观”教育。孔子学说的这些主张,不仅为世人所接受,更为其族人所遵循,对孔氏家族家风的形成影响深远。
      孔氏家规,散见于历代传记、谱牒、杂记史料中,其代表为明代的原颁条例即《孔氏祖训箴规》。它是六十四代衍圣公孔尚贤总结先人教诲,并经自身反思的结果。其主要目的是告诫族人要“崇儒重道,好礼尚德,务要读书明理。”核心理念是“勿要嗜利忘义,勿要有辱圣门”。《孔氏祖训箴规》在家庭生活方面,要求子孙祭祀祖先,不忘其本;与家人相处要遵循“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睦原则。在个人行为方面,则强调面对利益勿嗜利忘义,管理公务要秉承克己奉公的原则。这部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颁布的《孔氏祖训箴规》,被孔姓族系尊为“圣典”,对孔氏一门形成启德向善、遵规重矩的家风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氏家族是中国传统家族的典型代表,其祖训更是传统家训文化的活化石。从春秋时代的“学诗礼”到明代的《孔氏祖训箴规》,一直是孔氏族人的行为指南和道德规范。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11-08期

    • 第2024-11-07期

    • 第2024-11-06期

    • 第2024-11-05期

    • 第2024-11-04期

    • 第2024-11-01期

    • 第2024-10-31期

    • 第2024-10-30期

    • 第2024-10-29期

    • 第2024-10-2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