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面对“博物馆热”不断升温以及公众不断提升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博物馆必须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进一步改革创新,打造有吸引力的新产品和有体验感的新场景。提升博物馆策展品质、加大策展体制机制改革力度,是创新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的重要环节。
创新科研工作机制,推进研究型博物馆建设
馆藏文物学术研究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博物馆展览陈列水平的高低。
一要充分发挥博物馆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各地博物馆要结合自身实际,建强既具有本地特色又有深厚学术研究能力和业务水平的博物馆研究团队,重点做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科研项目,不断提升文物价值研究和阐释水平。
二要注重平台搭建,创新科研工作机制。推动博物馆争取立项山西省重点实验室、挂牌山西省文物局科研基地,支持有条件的博物馆建设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等。依托这些平台,加强博物馆与知名高校、权威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探索建立“博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动文博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研究型博物馆建设,培育形成国家级学科创新中心。关键是激发文博人才的学术研究兴趣,在考古学和文物学研究的基础上,用新视野和新理念思考展览,不仅充分展现文物本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还要激活文物的时代价值和当代意义,创意策划彰显山西地域文化特色、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精神的原创性主题精品展览,发挥博物馆“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独特优势。此外,中小博物馆是博物馆行业的主力军,提升学术研究能力也至关重要。要立足既有当地文化特色,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站位,通过与其他文博机构、高校的合作、整合,提升科研水平,弥补馆藏研究短板,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比如,杭州市临平博物馆近年来联合浙江博物馆、北京大学等开展课题合作,加强文物保护与地方特色文化研究,经验值得借鉴。
着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激发文博领域发展新动能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5G、云计算、VR、3D视觉传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迭出,为文化内容生产、表现方式和消费场景提供了广阔空间。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是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大趋势和关键所在,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推动力。数字技术正在改变文化内容的生产与传播方式,重塑博物馆的叙事方式也在改变公众的文化消费方式。各地博物馆要不断创新,丰富展览呈现形式,以数字技术提升文化传播力,用新质生产力赋能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一是,各级博物馆要加大策展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培育和提升策展能力。运用VR、全息投影、裸眼3D等技术,实施一批数字化展陈示范项目和重点工程,创新推动文物和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当然,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并不是简单地把线下文物机械“搬运”到线上,不是“炫技”,而是要根据地域文化、藏品特色及公众需求,以文化为魂、科技为基、艺术为要、创意为翼,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内容和形式的高度契合、文博行业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完美匹配。我们可以借鉴其他知名博物馆打造沉浸式互动式体验的先进经验,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数字展厅、南京博物馆虚拟展厅、浙江省博物馆之江新馆等,让观众从单纯的参观者变成探索者、参与者,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叠加、互联网思维与科技手段有机融合,从视、听、触、互动思考等多维度深入感受文物所承载的价值,通过全景式、立体式、沉浸式、延伸式的展示,丰富观展体验。不过,中小型博物馆受资金、技术、人才、场地的限制,资源匮乏,在文化和科技融合方面往往滞后于大型博物馆,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型博物馆。这种资源分配状况不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来改变。因为博物馆行业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不仅要依赖文化政策的引导,更需要相关部门联手打破传统的“人财物”限制,并通过行业内部的深度合作与创新,探索出适合中小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二是,各级博物馆应积极培育文化遗产数字化新业态。升级建设山西文物数字博物馆,创新云展览、线上讲座,利用网络直播尤其是博物馆大联播,统筹用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打造可移动的高品质数字展览。还要注重发挥大馆、省馆的示范引领作用,尤其是央地共建的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通过大馆带小馆,开展联合办展、巡回展览、网上展览、借展等方式,打造“家门口的博物馆”,把优质的文化资源直接送到基层。
推动市场化改革,创新展陈模式,激发干事创业活力
各地博物馆在不断推出高品质公益展览的同时,还应引入竞争机制,积极探索社会化合作办展新模式。
一要健全社会力量参与策展机制,探索实施博物馆产业、事业分离,激发各个参与主体的活力。在坚持社会效益、守住底线的前提下,允许一部分事项实行事企分开,吸引企业与博物馆合作,获得经济效益,再反哺博物馆展览及其他项目。比如,成都博物馆的墨西哥古代文明展,在展览期间,IP授权、文创产品研发、特色文化活动、定制讲解、主题研学等文化增值服务,该馆均授权相关公司运营管理。该馆研究人员专心馆藏文物学术研究,仅对展览内容负责,不过问展览对接、策展等其他环节,展览的学术性得到了有力支撑,大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运营更高效、策展品质更高。上海、浙江也有一些国有博物馆积极探索多元化运营模式,应吸收借鉴它们的成功经验,坚持公益性与市场化相结合,鼓励博物馆与第三方策展公司等社会力量合作,并在重点博物馆实施独立策展人制度,不断创新和完善策展机制。
二要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构建多元化激励机制。博物馆课题研究成果转化、IP授权、陈列展览策划、特展(临展)收费、文创产品研发销售等取得的一系列收入,按照相关规定纳入本单位预算统一管理,用于博物馆事业发展和工作人员绩效激励,建立以工作业绩、产业贡献、岗位价值等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激发博物馆员工的干事创业热情。各市相关主管部门应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联合出台符合本地实际的博物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及配套政策,为博物馆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事业产业分类管理、经营性收入用途、职称管理、绩效考核机制、策展人制度构建等创新改革举措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充分调动博物馆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
□ 张玉丽
(作者为中共运城市委党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