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走过崇福寺,我都会驻足凝眸。
崇福寺是朔州一座千年古刹,建于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由鄂国公尉迟敬德奉敕监造。1965年5月24日,崇福寺被山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崇福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看着保存完好的崇福寺,我的心头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一个人——王继声。
王继声于1918年出生在忻州市保德县,读过私塾,上过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后参加红军,牺盟会会员,中国共产党党员,就读过抗日军政大学,先后在晋察冀边区和朔县民众教育馆工作。
1950年,王继声调崇福寺负责文物工作。当时,崇福寺历经磨难,破破烂烂,王继声愣是用一腔热血,全家总动员,对崇福寺进行着力所能及的修缮。
他热爱本职工作,对文物事业做到了极致。
1956年4月,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开始。在极度艰难的情况下,他身背背篼,带着干粮徒步走遍全区200多个山庄窝铺,摸清了文物的基本状况,用有限的经费购买文物,到1966年时,他凭一己之力征集文物4000余件,为朔县(即现在的朔城区)的文物工作做出了不朽贡献。
“文化大革命”开始,“破四旧”随之而来。当时的朔县城,城墙环矗,古迹林立,中国著名的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裴文中先生前来勘查的时候,他面对崇福寺里雄伟的大殿,不禁感慨万千,说:“这些建筑能走过千载岁月,实在不容易,我们要好好地保护啊!”但朔县的古迹很快就受到了冲击。众多的古迹在遭遇拆毁的厄运后,又有人把目标瞄向了仅存的古迹崇福寺。
万幸的是,在王继声先生的不懈努力之下,崇福寺于1965年5月24日被山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有了这道保护伞,加之王继声老前辈全家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进行了英勇的保卫,崇福寺幸免于难。
王继声老前辈的壮举深深地感动着朔县人民,他们亲切地称王继声老前辈为“王魔”——王继声对文物古迹着了魔。
2009年,马邑博物馆始建。馆内展出文物780件,王继声当年收集的文物就占了相当大一部分,诸如张浩的祖上张炜所著的《增补三字经》;另一件木雕版文物;千佛石塔塔刹(复制品)……这些无价之宝都是王继声老前辈用生命保护下来的啊!1973年,王继声老前辈就已过世,但他为朔州文物做出的贡献却永不会消失。
当山西越来越多的古建为外人所知并为之惊叹的时候,不禁要向那些曾经在艰难岁月中为保护文物做出重大贡献却又默默无闻的文保工作者致敬。
徐永红(朔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