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我在太原南郊区小店公社红寺村知青食堂当管理员,生产队分管副业的队长来到食堂,告诉我,这几天中午安排两个客饭,吃白面,管饱,菜是知青吃啥他们吃啥,月底队里结算。
中午,村队部的工作人员领着两个人来吃饭,就是队长说的。开饭了,粗瓷大碗每人吃了两碗,每碗有六七两,比知青能吃多了,一聊才知道,是拉大锯的。一顿饭1人就吃一斤半,我们一商量,就按每顿饭2斤面和村里算账,1毛钱的菜,相当于知青菜金的3倍,比村里雇人开灶上算,我们也不能让知青吃亏。
拉大锯是个力气活,也是技术活,过了几天,他们把选好的原木,就是去了皮的树干,拉到了食堂前的大柳树下,这块地方宽敞,还能乘凉。大锯有两米来长,一尺来宽,做个一人多高的木架子,把原木放在架子上,一个人拿着墨盒,墨盒里放点棉花,倒上墨汁,一个人从墨盒里拉出一条线,拉直,固定在另一头,拿起线来一绷,原木上就留下了笔直的一条墨线。这样隔一寸多宽就绷一条线,沿线锯下来就是一块木板。绷好线后,一个人站在原木上,一个人站在原木下,就开始锯木头。
原木在木架两头要露出几尺,固定好,而后从头上沿着墨线开始拉锯。原木下的人握着两个手柄往下拉,上面的握着手柄往下推,拉到下面,上面的往上拉,下面的往上推,循环往复。锯到架子边上时,两人把原木向里移,大锯移入木架的中间,而后继续拉锯。看着他们流畅自如,好像不是力气活,倒像是在表演一样有美感,锯得直直的。锯末随着大锯的上下,洒落在地下,一条木屑线,变成一个长堆。锯末可用来烧火,村民们夏季在院里点上一堆,还能熏蚊子。
看着师傅们挥洒自如的动作,我也好奇的想上上手,感受一下。和拉大锯的师傅一说,看在我每天给他们做饭的缘故吧,不是很情愿地说,那你试试吧。说着,在木架下手的师傅让了出来,又简单地告诉我拉大锯的要领,我就开始操作了。师傅往上拉,我就往上推,到了上面我就往下拉,不知怎么,大锯在我手里就不听使唤,总使不上劲,往下拉、往上推,总感到有些“疙疙瘩瘩”的,不顺畅,出活慢,自己出了一身汗,还锯得歪歪扭扭的。
木工师傅说,行了,别累着。实际是下了“逐客令”,我看似帮忙,其实在添乱,不仅出活慢,锯得不直,木板“坑坑洼洼”的,师傅说,“费了料”。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已经难看到拉大锯的工作了,解板材都用上了电锯,又快又省事,拉大锯的行当也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梁建军(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