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为莫言全新散杂文集,收录其30年散杂文精选共40篇,其中包含莫言全新创作的8篇文章。《不被大风吹倒》是莫言在2022年B站五四青年节对年轻人的寄语,讲述了小时候和爷爷在大坝上遇到大风、爷爷抵抗大风的故事,鼓励年轻人在遇到人生的艰难时刻时,不要放弃,奋勇前进。全书围绕着“不被大风吹倒”这一主题,分为六个章节。莫言在书中首次分享了自己的人生态度、生活感悟和人生经历,畅谈童年与成长故事、余华史铁生等亲朋好友、读书与写作心得等内容。
和莫言聊聊兴趣爱好
我选择练书法,可能也跟童年记忆有关系。在我们村里,能够写一手很好的毛笔字的人,会被人高看一眼。比如过年的时候,村里的人会拿着纸,带着几个鸡蛋到那些能写对联的人家里去,让帮着写对联。我对能写一手好字的人充满了尊敬和羡慕。我父亲也反复地教育过年幼的我,一定要把字写好看。说你一旦写得一手好字,就谁也剥夺不去。所以我从小就有了要写好毛笔字的想法。后来我到棉花加工厂做临时工的时候,有几个朋友能写很好的毛笔字,他们也给我树立了榜样。写书法当然要有天分,但更重要的是苦练。我一直用钢笔写小说,没空练习书法。2005年,我跟着一个访问团出国,想带一些书法作品作为礼物送给外国友人。几个朋友动员我自己写,可我当时写的书法实在拿不出手。于是,回国后我就开始练习。这些年虽说不是每天都写,但也是不间断在练。这几年开了“两块砖墨讯”公众号以后,我就更频繁地写毛笔字了。
刚开始我也抄了很多的唐诗宋词,一个人一辈子不抄别人的诗词,那是不可能的。不可能每天都有自己的语句要写,也不可能拿起笔就能够写出很好的律诗,更可能写的是顺口溜。如果这些顺口溜流传下去,人家就会用格律诗的要求来衡量你,这样就漏洞百出了,所以我现在很后悔,当初写了很多东西随手送了人,现在有的就变成了笑柄,甚至给我带来了麻烦。不过这也没有关系,我觉得一个人只有知道自己的弱点以后,才可能痛下决心,才可能取得进步。这两年我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学习格律诗词,也认真地临摹先贤们的书法,虚心地与同行们交流。如果大家能够客观地评价,就应该承认我这些年来的进步。当然,现在网上流传的“莫言书法”里,确实有很多不是我写的。希望大家关注“两块砖墨讯”,那里边有我近年来学诗、练字的轨迹。作家里面写字好的人不少。今年春节期间,我邀请了几个字写得好的朋友,让他们参加了书法拍卖活动,拍得很成功。也就是说,他们卖的字已经发挥了作用,救助了生病的孩子,变成善行了,接下来,这一类的事情我们还会再做一些。
书法跟小说也有相通之处,小说写到极致以后,写的就是作家那种个性。书法家写到极致以后,也可以通过书法看到这个人性格方面的一些特征。所谓的字如其人,是指书法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境界之后,才能够通过书写把个性显示出来。所有的艺术门类好像都是这样。如果我的书法真的跟我的小说产生了一种类似的风格的话,那就可以说我的字距离“书法”稍微靠近了一点儿。当然我永远不会成为一个书法家,我也永远不敢把书法家的帽子戴到自己头上,我就是一个书法爱好者,是一个书友。
和莫言聊聊人生理想
对戏剧的热爱,跟我自己的童年经历有关系。当时我们在农村,能看的书很少,老师手里以及村子里面能够找到的书也就几十本,看完了以后就没的看了。那会儿一年下来,能够有一两场电影,县里的电影队推着独轮车下来巡回放映。更多的都是地方戏曲,因为每个村里面都有业余剧团。春节前后、农闲的时候,剧团会上演一些戏。经常是你到我村里演,我到你村里演,在这样一种环境里边,戏剧就变成了我接受教育的一种方式。这符合很多先贤的论述:戏剧就是老百姓的教材,演员就是老百姓的教师,舞台就是老百姓公开的课堂。乡村集市上说书人的说唱实际上算是一种准戏剧,其绘声绘色的演绎既是在说书又是在表演。我当兵以后到了部队,读的书也多了,书里也包括一些剧本。
当兵以前在家里的时候,我从大哥留下的中学语文课本里面读到了曹禺的《日出》《雷雨》的片段,还有郭沫若的《屈原》《棠棣之花》。戏剧对我来讲,一直就是一个梦想。我那时候感觉能够写一个剧本让别人演,是了不起的。我后来到了部队开始文学创作的时候,第一个作品就是一部话剧。当时没有写好,手稿也被我烧掉了,我非常遗憾,很后悔。写了多年小说以后,成为一个剧作家的梦想,也始终没有泯灭。
中国传统小说里边最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白描,就是不直接去刻画人物的内心,而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动作,把人物的性格、内心表现出来。我觉得中国作家如果比较热爱古典文学的话,转向话剧创作应该是轻松的。很多前辈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比如老舍先生。
和莫言聊聊人的欲望
欲望是一个中性的词,没有欲望,人不可能延续,人活着也没有什么动力,也就没有追求和希望了。想过好日子,想吃好的穿好的,想成名成家,想升官发财,想建功立业,这一切都是欲望。所以我觉得欲望本身就是一个中性的词。但是,我们现在谈的欲望往往是往坏的这一方面来想,一提到欲望好像就涉及一些负面的东西。实际上没有欲望肯定是不可以的,如果没有欲望,这个社会不能延续,人类也不能延续。但是任何欲望一旦过度,必然会带来巨大的副作用。你想吃,吃太多了,会伤了你的胃,让你的身体变得肥胖;你爱喝酒,喝多了会酒精中毒,会胡言乱语;等等。欲望如果不控制,就会反过来对主体造成伤害,而且泛滥开来的话也会伤害他人、伤害社会,损害道德、法律等。《鳄鱼》这个话剧实际上也是从广泛的角度来扩展到人跟欲望之间、人跟社会之间的关系。相信读了剧本看了戏以后,受到震撼的也不仅仅是那些贪官,一般的读者和观众也会有所感触。
和莫言聊聊人工智能
作家这个职业短期之内是不会失业的。任何一次科技的进步,实际上都是一把双刃剑。比如说,手机给人类的通信联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同时,手机也使我们慢慢减少了面对面的现实来往。此前,我们会拿起笔写信,现在很少有人再用笔写信了,都是在网上打字发信息。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导致很多简单的文稿不需要自己亲自写了。这两天,我看到一些文章,打眼看起来很高大上,但是认真一看,就知道这不是人写的,是机器写的。我个人认为,这种东西如果泛滥开来的话,毫无疑问是对人的写作能力的一种伤害。但是技术发展的潮流,很难直接靠拒绝去抵挡住。人类所能做的是帮助机器提高写作水平。前不久,我跟作家古尔纳在北师大对谈的时候也谈到这个问题。我说,作家这个职业短期之内是不会失业的。因为,塑造个性化的人物,训练个性化的语言,是作家的立足之本。我当时就跟古尔纳开玩笑说,在有生之年,我们应该失不了业,但是再下去就不好说了。我想,不能让技术成为人的主宰,只能让它变成为人服务的工具。如果让技术主宰了我们的生活,让它占有了我们大量的时间,让我们自己不愿意动脑筋,变得一切都得依靠它们,那对整个人类来说都将会是巨大的伤害。总之,我们一边要对技术保持开放心态,与时俱进,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足够的警惕心。
人工智能强大的学习能力,能倒逼着我,想新的办法跟它赛跑,我要求新、求变,要更加突出自己的个性。一个人怎么样才能够改变自己的风格?一个人怎么样才能够突破自己的局限?我认为,就是要敞开心怀、放开眼界,大胆地、努力地、谦虚地向他人学习,向外界学习,尤其是向那些跟文学离得比较远、感觉没有关系的一些门类的学问学习,这样才有可能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