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系列主题第三十一场新闻发布会,省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省全面创优营商环境,为全省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提供了坚实支撑。尤其是创新在线监管方式,丰富“互联网+监管”系统场景应用,接入市级政务服务等视频资源5000多路,非现场监管应用水平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12345”成为群众日益信赖的政务服务“总客服”
省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开展山西省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推动30项重点任务、119条改革举措取得明显成效,营商环境改革迭代升级。打造全省统一的涉企政策“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发布惠企政策1.5万余条、兑现资金2.19亿元,推动惠企政策“直达快享”。2023年度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显示,山西是优化营商环境进步最明显的5个省份之一。
推进“一业一证”改革,28个行业实现“一表申请、一证准营”。优化“12345”政务热线,形成“接、答、派、办、评”全链条工作体系,总体满意率达93.6%,成为群众日益信赖的政务服务“总客服”。
建立全省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目录,将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等11个适合市场化配置的公共资源纳入平台体系。在全国率先构建“全省域一体化”“1+12+N”平台架构,建设服务、交易、监管三大系统,形成“一张网”运行模式。组建全省“清廉交易共建体”,构建远程异地评标协作新模式,营造阳光透明、清廉高效的山西交易市场环境。
新生儿出生申请材料减至4份
省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通过业务融合、系统对接、信息共享、流程再造、机制重塑,将企业群众需要办理的多项关联审批服务事项打包集成,大力推动审批服务由“多方申请、多套材料、多次提交、多头跑动”向“一次申请、一套材料、一次提交、最多跑一次”转变,着力实现办事方式多元化、办事流程最优化、办事材料最简化、办事成本最小化,最大限度利企便民。
截至目前,我省已有22件“一件事”落地见效,平均减少办事材料47.4%,精简办事环节77.4%,压缩办理时限67.6%。企业群众办事体验显著提升。其中,新生儿出生“一件事”申请材料由10份减至4份,跑动次数由4次减至最多跑一次,累计惠及2.4万户家庭,经验做法入选2024数字政府创新成果与实践案例。
解决一批企业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近年来,我省以解决企业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突破,不断加大对营商环境的优化改革力度,119项改革事项、443条重要举措全面推进;连续开展经营主体建设年、提升年、深化年行动,664条政策举措有力落实,43项首创性、领先性、唯一性改革典型经验在全省复制推广。出台优化市场准入激活民间投资30条措施,扎实推进“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高效办成一件事”“一业一证”等改革,高效便捷的市场化营商环境加快建设。
聚焦经营主体反映的高频次问题,主动构建“啄木鸟”工作机制,通过营商环境体验官、“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经营主体畅谈日等渠道主动发现问题702个,运用“分级分类处置-综合研判分析-问题跟踪反馈”工作闭环,解决问题640个,解决率90.45%,企业群众的一批“急难愁盼”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省、市两级政务服务大厅均设置“综合窗口”
近年来,省政务服务中心致力于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推动“综合窗口”改革落地见效。省、市两级政务服务大厅均设置了分领域或无差别“综合窗口”,正向县、区政务大厅延伸。
以省政务大厅为例,将36个部门单设的39个政务服务窗口整合为15个综合服务窗口,全面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服务新模式。
实行“综合窗口”改革以来,窗口服务更规范。统一配备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强化主动服务意识,为企业群众提供咨询引导、帮办代办、收件审查、结果送达、自助办理、“办不成事”反映等全流程“保姆式”服务,真正体现办事有速度,做事有温度。
办事流程更透明。窗口工作人员严格履行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等制度,按照审查要点梳理形成标准化事项清单,为群众提供通俗易懂的办事指南,有效消除受理中的“隐形门槛”和模糊条件,减少审批服务中的“自由裁量权”。
服务效能更突出。大厅512项行政审批事项实现无差别受理,重塑窗口业务流程,与各进驻审批部门建立高效流转、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以往需要在不同部门窗口分别办理的业务,实现了一窗办理,切实提高了群众办事效率。
山西晚报记者 薛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