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自古以来便是中华饮食文化中的重要食材,其吃法丰富多样,且在诸多古籍经典中均有记载,彰显出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
在古代,羊肉的吃法就已颇具讲究。《礼记·内则》中提到:“炮:取豚若将,刲之刳之,实枣于其腹中,编萑以苴之,涂之以谨涂,炮之,涂皆干,擘之,濯手以摩之,去其皽,为稻粉糔溲之以为酏,以付豚煎诸膏,膏必灭之,巨镬汤以小鼎芗脯于其中,使其汤毋灭鼎,三日三夜毋绝火,而后调之以醯醢。”这虽是豚肉(小猪)的做法,但当时羊肉的炮制也有相似的繁复工序,需先填枣于羊腹,再用草裹泥封,经火烤、油炸等多道工序,最后佐以醋和肉酱调味,制成的羊肉炮制品味道醇厚,香气四溢,是贵族宴饮中的佳肴。
到了宋代,羊肉更是成为宫廷与士大夫阶层的最爱。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今开封)的街市上有诸多羊肉美食。如“旋煎羊白肠”,将羊肠洗净后灌入羊血与羊脂等馅料,现场煎制,出锅时热气腾腾,香嫩可口,深受市民喜爱。还有“批切羊头”,把羊头肉煮熟后切成薄片,配以椒盐等佐料,是下酒的好菜。当时的羊肉菜肴烹饪精细,注重火候与调味的搭配,反映出宋代饮食文化的繁荣与精致。
在北方草原地区,羊肉的吃法多以简单而能保留原味的方式为主。烤羊肉便是典型代表,将羊肉切成大块,用铁签串起,放在炭火上烤制。烤制过程中,羊肉的油脂滴落在炭火上,发出滋滋的声响,散发出诱人的香气。烤至外皮金黄酥脆,内部鲜嫩多汁,只需撒上少许盐巴,便可大快朵颐。这种吃法与草原民族豪放的性格相契合,也充分展现出羊肉本身的鲜美。正如元人所著《饮膳正要》中提及的烤羊肉做法,虽文字简洁,却精准地道出了其烹饪精髓。
清代的羊肉吃法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涮羊肉”在此时逐渐流行开来。据传说,乾隆皇帝举办千叟宴时,涮羊肉便是宴会上的重要菜品。食客们围坐在火锅旁,将薄如纸片的羊肉片放入滚烫的汤锅中涮煮,片刻即熟,再蘸上芝麻酱、韭菜花、腐乳等调料,入口鲜嫩爽滑,口感丰富。这种吃法既适合多人共享,又能让食客根据自己的喜好掌控羊肉的熟度,极大地增添了饮食的乐趣。
羊肉在诗词之中也留下了诸多痕迹。苏轼在《次韵子由除日见寄》中写道:“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羊羹在这里指代羊肉菜肴,可见在当时的陕西地区,羊肉羹已颇具盛名,诗人对其美味也颇为赞赏。而在陆游的《游山西村》里,“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虽未直接提及羊肉,但从当时的饮食风俗可知,羊肉也是农家逢年过节招待宾客的重要食材之一,与鸡、豚等一同构成了乡村丰盛的饮食画卷。
在现代,羊肉的吃法更是推陈出新。除了传统的炖、烤、涮之外,还有孜然羊肉、葱爆羊肉等经典菜肴。孜然羊肉以其浓郁的孜然香气和鲜嫩的羊肉口感征服了无数食客的味蕾;葱爆羊肉则将羊肉的鲜嫩与葱的辛辣巧妙融合,热炒出锅后香气扑鼻,令人食欲大增。此外,羊肉还被用于制作羊肉包子、羊肉饺子等面点,将羊肉的鲜美包裹在面粉之中,别有一番风味。
羊肉的吃法从古至今不断演变与发展,它不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食物,更是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美食载体。从古代宫廷盛宴到民间百姓餐桌,从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到现代餐饮的创新佳肴,羊肉以其独特的魅力占有一席之地。
□贺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