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被鲁迅先生誉为是“名士教科书”,记录了从东汉后期到晋宋年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大多为真人真事。《世说新语》共3卷36篇,以忠孝礼义等善行为主题的“德行篇”则居于开篇第一卷,里面记录的一些关于古人行善积德的小故事,如今读来,仍具有并不过时的“样板”意义。
东晋名臣庾亮,官至征西将军,他的坐骑中有一匹的卢马。在古代,人们认为额上有白色斑点的“的卢”马是不祥之物,可能会对主人不利。有人劝他卖掉这匹害主之马,庾亮却说:我要是卖的话必定有人买,那它又会害了新的主人,我怎能因为此马对我有妨害就把它卖给别人呢?”庾亮连买马之人的安危都考虑到了,所以他宁可选择自己来承受可能的后果,这般为素不相识者考虑的人,说是善人绝不为过。
西晋名士顾荣在洛阳当官时,曾应人宴请,在拿烤肉的时候,察觉到一个做烤肉的下人流露出想吃烤肉的神情——那时的庶人很少能有机会吃到肉,于是就把自己那盘烤肉递给了他,并让他不要害怕,放心大胆吃。同坐的人都嘲笑顾荣,顾荣却说:“哪有成天做烤肉的人,却还不知肉味的道理呢?”后来北方发生战乱,晋人纷纷渡江南下避乱,顾荣也在其中。多次遇到危急时,顾荣发现总有一个人会及时出现,并倾力救助自己。顾荣觉得此人有些眼熟,问其缘由,那人说:“大人还记得吗?我就是在洛阳时,你给我烤肉吃的那个仆人。”原来,善也是会传递的呢!顾荣推己及人,照顾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固然是善;而那位义士,受人一饭之恩,却涌泉相报,救人于危难,更是大善——善的传递与流转,成就一段奇缘。
荀巨伯,东汉颍州人(今属河南),来郡城看望病重的朋友,正遇上匈奴大军攻城。朋友对巨伯说:“我是活不了了,你赶紧离开。”巨伯答道:“你当我是什么人?我千里迢迢来看望你,你却让我离开,这种舍义而求生的事,我做不出来!”不久匈奴大军攻进城来,领头的问巨伯,全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还敢留着不走?巨伯说:“朋友病重走不了,我不忍心抛下他,可以的话,我宁愿用我的死来换取他的生。”匈奴人相互商量后,感叹道:“我们这些没有道义的人,却闯入了有道义的国家!”于是他们很快就将军队撤回去了,整座郡城也因此得以保全。晚荀巨伯一百多年出生的关羽,之所以被后世所推崇,并尊为“关公”,是因为他以忠义见称,尤其是对兄弟、朋友重情重义,关键时刻能舍生取义、死而后已。就这一点来说,一介布衣、手无寸铁的荀巨伯又何尝不是呢?为了朋友能够牺牲自我,在任何时代,都可以算得上是善之大者了。
东晋时吴郡(在今江浙交界)人陈遗,在家极为孝顺。他的母亲爱吃锅巴,陈遗在做郡县主簿时,总是随身带一口袋,每次吃饭前,都会先将锅巴装起来,下班后再带回去给母亲吃。有一次,正好赶上孙恩在吴郡等地叛乱,太守袁山松当天就领兵讨伐。陈遗这时已收藏了好几斗的锅巴,由于来不及送回家,只好背着随军出征了。沪渎(今黄浦江下游)一战,官军战败,众人四散溃逃,逃入山林或沼泽中的人,多数都饿死了,陈遗由于有锅巴充饥而活了下来。王阳明曾说:“父母本是在世佛,何须千里拜灵山?”这句话的含义在于强调孝顺父母的重要性。孝顺父母,可说是这世间最大的功德,也是至善的行为。怪不得,当时的人们都认为,陈遗之所以能活下来,是因为他至孝才得到的好报。
□项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