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溯源
1.出自共工。据《元和姓纂》及《尚书》等所载,共工之后本姓共,后因避仇改洪姓。
2.据《路史》所载,相传帝鸿(即轩辕氏)之后有洪姓。
3.出自姬姓。
①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西周同姓诸侯有共国(故城在今河南辉县),子孙以国为氏,后加水成洪姓。
②周时同姓诸侯杨(扬)侯国,因建都洪洞,又称洪洞国,子孙以国为氏。
③据《元和姓纂》《史记·郑世家》等资料所载,春秋时郑武公之子共叔段后裔有以“共”为氏者,后演变为洪姓。
④据《通志·氏族略》《史记·鲁周公世家》等资料所载,庆父共仲的子孙有以其字名为氏者,称共仲氏,庆父被杀后,为避杀伐,改“共”为“洪”,单姓洪。
4.源自官职。南北朝时北齐设有“洪赞”一职,唐时通假为“鸿赞”。直到明代改为礼部侍郎。在洪赞的后裔中有以祖先官职为氏者,后省文为洪氏。
5.避讳而改。据《百家姓考略》所载,豫章宏姓、常州弘姓为避唐明皇讳而改洪姓;据《元和姓纂》、《姓源韵谱》等资料所载,唐高宗时,监察御史洪察本姓弘,因避唐孝敬皇帝(李弘)讳,随父举族改姓洪;五代刘弘昌、刘弘果为避宋太祖之父讳而改洪姓。
6.据《六桂堂业刊》所载,宋代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六姓,洪为其一,是为福建洪姓。
7.出自他族改姓。清满洲八旗姓爱新觉罗氏、洪佳氏、宏义氏等后全部或部分改姓洪;裕固族克孜勒氏,汉姓为洪;清高丽人姓,凡四派,出南大门、得州、易州、开城府等地;今满、朝鲜、蒙古、壮、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共工。上古炎帝的后裔,黄帝水官。其活动中心当在今黄河中游,近伊、洛流域。他曾与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之山,使支持天的柱子被撞断,地的四角塌陷,即史书所谓“天柱折,地维绝”。这些神话般的描绘说明炎黄部落联盟两系争权斗争的激烈。后来颛顼打败了共工,命其平息水患。帝尧时共工一族与驩兜、三苗、鲧结为“四凶”,被流放到幽州(今河北、辽宁一带)。因其治水之功,被后世奉为“水神”。关于共工其人,史书云:“共工,人面,蛇身,朱发。”这是把共工神化的一种描绘。共工之后,子孙以“共”为姓。后因避仇,又因共工有水德,遂加水旁成洪姓,尊共工为洪姓的得姓始祖。另有史料记载,东汉灵帝时,十常侍作乱,有灵帝随从官员共姓者,为避祸改姓洪。这也许是共姓改洪姓的真正原因。
繁衍播迁
洪姓最早发源地已很难详考。从史料记载来看,共工一族后被流幽州,洪姓形成后,其最早当集中在今河北、辽宁一带。至春秋战国,诸“共”改姓洪后,加上洪洞国之洪姓。在今山西、河南、山东都应有洪姓分布。直至汉代,洪姓也主要在上述省份发展繁衍。据《元和姓纂》所载,三国东吴庐江(今属安徽)太守洪矩是宣城人,唐代有“清河丞洪孝昌,代居舒州(今安徽舒城),状称矩后……”。由此可见,三国时期洪姓已有徙居安徽者。
唐高宗总章年间,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随从陈氏父子入闽的中原将士两次共约七千人、六十四姓,其中有洪姓落籍福建,这当是洪姓最早入闽者。唐玄宗时,豫章宏姓为避讳改姓洪,加之唐末世居徽州婺源(今属安徽)黄荆墩的洪姓为避战乱行徙于饶州乐平(今属江西)之东,凡七百余家,世代读书耕桑,逐渐昌盛为洪姓豫章郡望。《姓氏考略》说洪姓“望出敦煌、豫章、宣城”。望即郡望或地望,指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族。这说明唐代及其以前,洪姓不仅称盛于安徽、江西,而且甘肃还有一支比较兴旺。常州洪姓由洪察而改,子子舆,孙经纶皆显贵于当朝,并沿袭洪姓未改。隋唐以后,洪姓称盛于皖赣一带。北宋初,江西乐平的一支洪姓入迁福建宁化,后又派分出两支,一迁广东梅阳汤田,旋迁嘉应州;一迁丰顺布心,再迁梅县石坑玉坪(奉洪贵生为开派祖)。明初,山西洪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陕西、湖北、江苏等地。清代,南方各省含台湾、北方各省含甘肃、新疆皆有洪姓人居住。
宗族特征
1.洪姓源起庞杂,虽源起脉落清晰,但时至今日已混沌难辨,成为中华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2.先秦至五代十国的漫长历史时期,见诸于史册之洪姓人物寥寥无几,纵有亦知名度不高。从宋代开始,入载史册之洪姓名人日盛,既有外交家、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学者,又有农民起义军领袖等等,可谓人才济济。
大槐树寻根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恢复生产、充实国力、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明朝政府于洪武初年制定了移民屯田的复兴之策,开始了迁民戍边的非常之举——洪洞大槐树移民。移民活动历时近50年之久,达到1230个姓氏、150万移民之众,洪姓为洪洞大槐树重要的移民姓氏之一。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洪氏始祖为平阳府、洪洞县、赵城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洪姓祖先神位供奉在大槐树景区祭祖堂一号供橱。
山西晚报记者 白洁
(资料来源: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
延伸阅读
秉忠孝节义之风的洪氏“一门四相”
在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洪氏“一门四相”的佳话至今仍令人津津乐道。洪氏“一门四相”是指生活在两宋之际的洪皓与他的三个儿子洪适、洪遵、洪迈。洪氏父子在国家民族艰难之际,以天下为己任,怀匡国济民之志,秉忠孝节义之风,积极入世,不断进取,谱写了人生与家族的光辉篇章而名垂史册。
洪皓(1088年—1155年),字光弼,鄱阳人。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进士。宣和年中,他任秀州司录。那年发洪水,大量饥民流离失所,不断有人饿死,洪皓紧急报告郡守,自愿担任赈灾工作。他打开粮仓,低价卖出公粮救灾。当时浙东官粮船过境,洪皓要郡守扣留下来,郡守不同意,洪皓说:“我愿以自己一人来换十万人的性命。”百姓感动不已,称之为“洪佛子”。
建炎三年(1129年)八月,洪皓奉命出使金朝,被拘留十余年。绍兴十三年(1143年)回归,高宗称他“忠贯日月,志不忘君,即便是汉朝的苏武也不过如此”。但因洪皓为官忠直而得罪了秦桧,被贬任英州(今广东英德),直到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逝于任上。后来朝廷恢复了他徽猷阁学士官职,封鄱阳开国侯爵位,谥号“忠宣”。墓葬鄱阳古县渡烟波山。洪皓的一生是“为国尽忠,大节大义”“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的一生。
洪皓才高学渊,著有《文集》十卷,《春秋纪》三十卷,《輶轩唱和集》三集,《帝王通要》五卷,《姓氏指南》十卷,《松漠纪闻》二卷,《金国文具录》一卷,《鄱阳集》四卷。其中《松漠纪闻》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书中记述的金人早期资料多被正史采纳。
其长子洪适与弟洪遵同时考中博学宏词科,被任用为秘书省正字,先后出任台州通判、荆门军知州、翰林学士、参知政事等。洪适热衷于金石书法学问,洪遵著有《泉志》十五卷,是我国最早的钱币学专著。三子洪迈在两位兄长考取功名之后的第三年也高中同科。1169年,洪迈任赣州知州,兴利除弊,造福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