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吟
□宋·邵雍
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
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
清日无光辉,烈风正号怒。
人口各有舌,言语不能吐。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解释道:“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极言大寒之冷。它同小寒一样,都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致的意思。
大寒节气处在三九、四九时段,此时寒潮南下频繁,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也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时期。民谚云:“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它是一个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
大寒三侯是指“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此外,江南一带有二十四番花信,“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也被作为判断大寒的重要标志。
一候鸡乳指的是在大寒期间,鸡开始孵化蛋,乳雏鸡破壳而出。这个阶段通常在每年的1月20日左右,标志着气温开始回暖,生物活动逐渐活跃。这个时候虽天寒地冻,但母鸡忽然变得浑身滚烫,羽毛蓬松,“咕咕咕”地叫个不停,烦躁地走上几圈后,跳进了鸡窝,再也不肯出来。
二候征鸟厉疾。征鸟是指迁徙的鸟类,厉疾表示鸟儿因气温寒冷而需要频繁觅食以增强体力。在这个阶段,鸟类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来抵御严寒,所以它们会变得更加活跃,寻找食物。
三候水泽腹坚。这个阶段是指河流、湖泊等水域的水位下降,湖沼的水开始结冰,且冰层逐渐加厚。这个现象反映了大寒期间气温的严寒,水体开始进入冰封状态。此时,河里的冰结得又厚又坚实。
《周礼》上记载,古代设有专门掌管冰政的官员,叫“凌人”。在大寒的时候,冰可以采集了,凌人就会主持斩伐冰块,藏在冰窨里,留着夏天用。冰块要贮藏够夏天用的三倍,因为到时会有三分之二的融化掉。明清时,由太监主持采冰,冰就藏在北京安定门和崇文门外山阴处的地窖里。民间也采冰。冬天把水放到空阔的田地里,等到大寒,结成冰了,再把冰切割成块,拖运到冰窨里。《元和县志》上说,苏州葑门外,设有二十四座藏冰的冰窨,象征着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大寒时古人不仅要贮冰,还要藏雪。把雪密封在罐子里,藏在阴凉处。到第二年夏天,化了雪水,用来煎茶或烧菜。
大寒在岁终,冬去春来,大寒一过,又开始新的一个轮回。在中国一些地方,每到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大寒虽是农闲时节,但家家都在“忙”——忙过年,此即“大寒迎年”的风俗。所谓“大寒迎年”,就是大寒至农历新年这段时间,民间会有一系列活动,比如“食糯”“纵饮”“做牙”“扫尘”“糊窗”“腊味”“赶婚”“趁墟”“洗浴”等。
“食糯”就是大寒节气这天,古人流行吃糯米制作的食物;“纵饮”指放开宴乐,纵情喝酒。东汉蔡邕《独断》称:“腊者,岁终大祭,纵吏人宴饮也”;“做牙”亦称“做牙祭”,原本是祭祀土地公的仪式,俗称的美餐一顿为“打牙祭”即由此而来;“除尘”又称“除陈”“打尘”,就是大扫除,“家家刷墙,扫除不祥”,把穷运扫除掉;“糊窗”就是用新纸裱糊窗户,“糊窗户,换吉祥”,为了美观,有的人家会剪一些吉祥图案贴在窗户上,故又称“贴窗花”;“蒸供”就是准备祭祀用的供品。过去供奉用的糕点、饽饽、馒头都是用面蒸制的,故称“蒸供”;“腊味”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腊”是一种肉类食物的处理方法,年尾十二月被称为“腊月”,这时的天气云量较少且少雨干燥,西北季候风开始流行,肉类不易变质且蚊虫不多,最适合风干制作腊味;“赶婚”,腊月底诸神上天“汇报一年工作情况”去了,这时的人间百无禁忌,赶在这时婚娶不用挑日子,又是农闲,所以旧时民间景象是“岁晏乡村嫁娶忙”;“趁墟”,亦作“趁虚”或“趂虚”,南方谓趁墟,北方谓赶集。墟市,也叫“墟场”,是人们购物的地方,趁墟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即年尾趁墟置办年货;“洗浴”与“除尘”有相同用意,是搞好个人卫生,寓意洗去一年烦恼和晦气。所以年底再忙也得理个发、洗个澡,即老话所说的“有钱没钱,洗澡过年”。
大寒是一个由冬到春的过渡时期,亦是进补好时节,饮食起居应随之“转轨”。大寒的养生,要着眼于“藏”。这段时间要安心养性、怡神敛气,注意御寒保暖,早睡晚起,劳逸结合,并多吃苦味助心阳。冬季进补到这时需收尾,为了逐渐适应春季舒畅、升发、条达的季节特点,可适当吃些白菜、油菜、胡萝卜、菜花等味甘的蔬菜。
大寒时节,二十四节气的压轴之作,如同一年中的句号,静静地等待着春的序曲。
“冬与春交替,星周月讵存?明朝换新律,梅柳待阳春。”斗转星移,季节更替,又一年要过去了。大寒用严寒考验着生命,却也用生机孕育着希望。此时的冷,肆虐,又干裂,可却处处蕴着生机。“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墙角的腊梅,正散发着幽幽的清香,在冰天雪地里,冲破了寒冷的禁锢,愈发清幽。虽岁暮天寒,但春意已藏不住。无论多么寒冷的冬,都挡不住生命的顽强和春天的脚步。
大寒之后,便又回复到立春重新开始。同时,大寒是“五运六气”年的交接日,亦是整个地球生态圈、大气层接受到“新年”能量的时间点。至此,一个新的循环又将开始。
大寒至,待春归,心暖向阳,岁岁皆安。
山西晚报记者 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