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溯源
1.出自子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成汤为商朝开国君主,故又称商汤,其子孙有以其名讳为氏,是为河南汤姓。
2.《万姓统谱》载,春秋时宋国有荡姓,后去草头成汤姓。
3.《史记·殷本纪》载,周初,商纣王庶兄微子启受封商旧都周围地区,建宋国(都今河南商丘南),其后人有以子为氏者。秦始皇焚书坑儒,子姓畏祸,遂改姓汤。
4.改姓及其他。宋代有汤悦,本姓殷,建隆初避宣庙讳改姓汤。另满、侗、蒙、土等族均有汤姓。
得姓始祖
商汤。商汤是夏朝末年商部落首领,又称成汤,任夏朝方伯一职,专管征伐之事。时夏朝末代国君桀,残暴无道,国内日趋动荡不安,商汤于是有意取而代之。他首先与另一强大部落有莘氏结盟,娶其族女为妻,任用贤人伊尹辅佐自己,爱护百姓,施行仁政,深得民众拥护,以致于周围诸多小国家也慕名归附,势力迅速强大起来,后终于一举灭夏,把夏桀放逐到南巢(今安徽巢县西南),建商朝,都亳(今河南商丘一带)。其子孙后代为纪念这位开国君主,遂以其名讳为氏,称汤姓,商汤由此被奉为汤姓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汤姓系承于商汤,故汤姓最早发源地当是今河南省境。由于商朝历经七次迁都,故商代汤姓已遍及河南、山西、河北及周围一带中原地区。秦汉时期,汤姓尤以河北一带繁衍最旺,故在汤姓的发展史上有中山郡及范阳郡两大郡望。此期亦有汤姓南迁于交趾(今越南河内西北),史载,汉武帝时,南越归顺,武帝派汤璋于交趾,职刺史。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军阀混战,中原时有烽火,汤姓遂大举南迁,主要向东、南两个方向避乱。唐末五代时,从黄巢起义始,中原汤姓再度南迁,其路线大致由河南到湖南、江苏、浙江等地。上述诸南迁使得源于北方的汤姓遂成为南方姓氏。宋代以前,汤姓名人零星见于史册,宋代以后,大批汤姓名人涌现,且多出于东南一带的江苏、江西、安徽、浙江、湖南等省境,可见,后世汤姓是称盛于这些地区的。宋代汤姓有宰相汤悦和汤思,出安徽、浙江二地,族人因此显赫,成当地名门望族。明代有开国功臣汤和,出安徽凤阳,死后追封东瓯王。另洪武、永乐年间,汤姓作为大槐树移民姓氏之一,分迁于河北、河南、山东、江苏、陕西、湖北等地。清康熙年间,广东汤姓陆续有人入居台湾,进而徙东南亚一带。今如汤姓尤以江苏、福建、湖南、湖北等省居多,上述四省汤姓约占全国汤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六。
宗族特征
1.汤姓源于北方,历经迁徙,渐演变为一典型南方姓氏。
2.汤姓名人荟萃,所占行业众多,不乏有诗人、文学家、画家等。如南朝有诗人汤惠休,明代有文学家汤显祖、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清代有画家汤贻汾、史学家汤球等。
3.汤姓字行辈分排列整齐,取字意深。如民国手抄残本《汤氏家谱》中,载江西余江汤姓一支字行为:“开明国钟安,宽济辉根植”。
大槐树寻根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恢复生产、充实国力、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明朝政府于洪武初年制定了移民屯田的复兴之策,开始了迁民戍边的非常之举——洪洞大槐树移民。移民活动历时近50年之久,达到1230个姓氏、150万移民之众,汤姓为洪洞大槐树重要的移民姓氏之一。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汤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汤姓祖先神位供奉在大槐树景区祭祖堂一号供橱。
山西晚报记者 白洁
(资料来源: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
延伸阅读
汤显祖:为官清廉又乐于捐资助学
汤显祖(1550-1616年),江西临川人,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明代戏曲家、文学家。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被誉为“中国戏圣”和“东方莎士比亚”。
汤显祖出身书香门第,家风清正。汤显祖的祖父汤懋昭“心存远大……望重儒林”,父亲汤尚贤亦“为文高古,举行端方”,自曾祖起家中便建有藏书楼,“鸠遗书盖四万卷余兮,招余曾与余祖”,其家族长辈对子弟的教育亦十分重视,不计花费“建家塾以开继绪”。在家道的熏陶下,汤显祖自小便对圣贤之道倍加崇敬。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汤显祖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万历十九年(1591年)目睹当时官僚腐败愤而上《论辅臣科臣疏》,触怒了皇帝而被贬为徐闻典史。被贬后,汤显祖进则忧天下,退则办教育,在徐闻与县令熊敏合力,大办书院,即著名的贵生书院。君子之道既是汤显祖的自我追求,也是他教育门人子弟的要义。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汤显祖调任浙江遂昌知县,此地山多田少,赋寡民稀,但他仍坚持克服困难兴办书院,并教育后辈“陶家只合栽杨柳,玉树芝兰自不多”,要立志做高洁芬芳的芝兰玉树,弘扬君子之风。汤显祖在此一任五年,政绩斐然,却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而招致上司的非议和地方势力的反对,终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愤而弃官归里。
汤显祖尽管宦游15载,但为官清廉而又乐于捐资助学。他在任徐闻、遂昌时,都曾为修建县学捐出本就微薄的俸禄,所以生活一直甚为清贫。汤显祖不仅躬身耕田,也常以此教导子弟不能忘却本分。他深知对耕读之家来说,男勤女俭才是家业兴旺、长盛不衰的根本所在。汤显祖认为勤劳是一种宝贵的品质,俭朴也是一种可贵的精神,他在《内人入斋》中就对妻子赞赏道:“清斋素服光如月,自赏香璎茉莉花”,俭朴之人未必不可光华照人。去世前他还自作《诀世语七首》,告诫子孙其一切葬礼形式务必从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