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译]
弯弯曲曲野葛藤,长长挂满岸边生。
别了家父远嫁去,另将别人叫父亲。
另将别人叫父亲,此父对女缺关心。
弯弯曲曲葛藤长,生在水边水汪汪。
别了家母远嫁去,另将别人叫做娘。
另将别人叫做娘,此娘对女不慈祥。
弯弯曲曲葛藤生,生在河边扎深根。
别了家兄远嫁去,另将别人叫弟兄。
另将别人叫弟兄,此兄此弟全生分。
[新说]
此诗许多人都解读为“流亡他乡者求助不得的怨诗”,故而叙述的主体是一个流浪者。
译例:野葡萄藤长又长,蔓延河边湿地上。离别亲人到外地,喊人阿爸求帮忙。阿爸喊得连声响,没人理睬独彷徨。/野葡萄藤长又长,蔓延河边湿地上。离别亲人到外地,喊人阿妈求帮忙。阿妈喊得连声响,没人亲近独悲伤。/野葡萄藤长又长,蔓延河边湿地上。离别亲人到外地,喊人阿哥求帮忙。阿哥喊得连声响,没人救助独流亡。
一个流浪者出门在外,有事求人,动辄就喊人阿爸、阿妈、兄弟,以求人照顾、帮忙,显然都缺乏应有的情境铺垫,导致情节匪夷所思,因之都不符合生活情理。
我则释读为,此诗叙述的主体应该是一个出嫁了的女子。这是她远嫁之后,在婆家一直缺乏亲情关爱,总是感到生分的悲叹。
这诗篇强调了主人公嫁去它处,在婆家建立新家庭之后,没有得到本己家庭亲人那般的温暖,缺乏归属感,感受如同飘零流浪似的孤独。她悉数列数了被迫喊“别人(丈夫)”的父、母、兄弟做父、母、兄弟,而得不到“父母兄弟”应有的亲情回应,隔膜深厚而不知如何化解。这是一个无爱婚姻的孤苦少妇之叹息。这婆家无异这女子莫大悲剧的舞台。
女子自诉悲苦,羡慕曲里拐弯的葛藤,能深深扎根河岸,有河水滋养,长得又长又壮。葛藤作为兴辞,也作为景物,具有象征性的乡愁向心力和落叶归根的坚忍品格。这些品相,都是深含寓意的性状,是带有神灵咒词色彩的兴辞,也是比喻,又是暗示。乍看它“似比非比,似赋非赋”,然而却“非比是比,非赋是赋”,其涵义实为投射到了诗中“所咏”的其它语句,能够感应、引动外物,构成逻辑和语义的关联。
刘勰认为,屈原“依《诗》(《诗经》)制《骚》,讽兼比兴”,即屈原《离骚》就是沿袭《诗经》既用了比喻,又兼用起兴作为讽喻的创作手法。刘勰还指出,从汉代起作者们只知用比,不知用兴,实则是专注走羊肠小径而背弃了一条创作大道,故而汉代作品衰颓,比周代的《诗经》逊色多了。
宋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