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之时,寒夜悄然而至,天地间静谧无声。微风轻拂过庭院中的竹林,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远古的传说。灯火阑珊处,家家户户正忙碌着准备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饭——年夜饭。
古人之年夜饭,简朴却充满诗意。《诗经》中有云:“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寥寥数语,勾勒出古人岁末欢聚的画面,那份热烈与温馨,穿越千年的时光,至今犹能感受那浓浓的年味。
魏晋年间,除夕守岁的习俗虽不及后世繁华,却别有一番风味。普通人家围坐在一起,几碟小菜,一盘羊肉或猪肉,再配上一壶屠苏酒,便是最美好的时刻。屠苏酒以黄酒加腐草、桔梗、花椒等浸制而成,不仅有温阳驱寒之效,更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到了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城中酒楼多达七十二户,市井百姓的生活相对富裕,寻常人家的年夜饭也变得五花八门。除了基本的鸡鸭鱼肉,宋朝年夜饭还必备屠苏酒和两样小菜“馎饦”与“春盘”。《清嘉录》提到的“安乐菜”,更是体现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分岁筵中,有名‘安乐菜’者,以风干茄蒂杂果蔬为之,下箸必先此品。”蔡云在《吴歈》中写道:“人生莫漫图安乐,利市偏争下箸初。”这种寓意吉祥的小菜,不仅是年夜饭的一部分,更是人们心灵深处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年夜饭的背后,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无论是粟、黍、稷制成的简单饭食,还是宋代繁华都市中的丰盛宴席,都寄托着人们对家庭团圆的期盼和对未来生活的祝福。正如《尔雅》所言:“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岁为名。”年夜饭不仅仅是一顿饭,它是丰收的象征,是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庆祝活动。
在这寒冷的冬夜,让我们一同重温这份古老的情怀,感受来自历史深处的温暖与祝福。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年夜饭永远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记忆,它将伴随着每一个中华儿女度过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新年。
□周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