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文化

古人心目中的猫

  古人对猫的看法可以说是又爱又怕。由于猫能保护庄稼免受鼠害,又是一种猛兽,因此自上古时代起,人们就对它十分尊敬。《礼记·郊特牲》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说的是在国家每年的腊祭礼仪中,都要迎接猫并加以祭祀。
  随着家猫数量的增多,人们对猫的性情特征就有更多的了解。在古人眼里,猫是一种神秘而灵异的动物。古人认为,“猫性阴而畏寒,虽盛暑卧日中不惮,鼻端四时冷,惟夏至即温。目睛早晚圆,日中如线,就阴则复圆”(《尔雅翼》)。猫是晚上捕食的动物,所以夜晚瞳孔睁得很大,白天却眯成一条缝;猫的嗅觉和听觉灵敏,因而总能寻路回来;猫走路时不发出声音等等,这些与众不同的习性,在善于用阴阳来解释事物的古人看来,自然而然地得出了猫“性阴”的结论。如此一来,猫就常常和一些鬼怪邪乎的事联系起来。比如隋文帝时期,外戚独孤随用“猫鬼”害人的事件,导致京城里所有养了老猫的人家都被抓了起来,一时满城风雨,人人谈“猫”色变。唐朝的王皇后和萧淑妃被武则天害死之前,萧淑妃诅咒道:“愿来世我为猫,阿武为鼠,世世扼其喉。”此后,武则天因为害怕而禁止宫中养猫。在这些事件中,人们畏惧的其实不是真正的猫,而是和猫有关的巫蛊行为。不管怎样,在古人看来,猫既会帮人捉鼠,又能变成鬼害人,因此猫有正反两种不同的形象。人们对猫既喜爱又敬畏,是一种复杂的情感。
  宋代时,从皇宫到民间都爱养猫,还出现了专门出售猫食的市场,猫家族不管从数量上还是从品种上都有了很大的扩展。当时的人们若想收养一只猫,还得有些讲究。黄庭坚有一首著名的《乞猫诗》云:“秋来鼠辈欺猫死,窥瓮翻盆搅夜眠。闻道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聘衔蝉。”陆游的《赠猫诗》云:“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诗人们用鱼或盐来表达对家庭新成员的欢迎,这又叫“聘猫”,体现了对猫捕鼠护家的期盼和喜爱之情。宋代以后,猫作为宠物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关于猫的故事和诗文也越来越多。

□胡茂芹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1-23期

  • 第2025-01-22期

  • 第2025-01-21期

  • 第2025-01-20期

  • 第2025-01-17期

  • 第2025-01-16期

  • 第2025-01-15期

  • 第2025-01-14期

  • 第2025-01-13期

  • 第2025-01-1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