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住房都是生存一大问题,那些“名人”也不例外。比如苏轼、杜甫等一众大家,虽才情卓绝、名震古今,却也深陷“房奴”困局,为拥有一处安身之所而苦苦挣扎。
苏轼的一生,辗转多地,仕途坎坷,住房问题始终如影随形。初入官场,微薄的俸禄难以支撑在京城开封的购房梦,只能无奈租房。“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看似惬意的居住环境,实则是租来的临时容身之所。后来,苏轼被贬杭州,这座繁华的城市房价高昂,他依旧只能赁屋而居。即便在杭州任职期间努力攒钱,官场的风云变幻还是让他的买房计划一次次落空。“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在对杭州山水的喜爱中,藏着他漂泊无依的无奈。
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生活陷入困境。在东坡上开垦荒地,自建草屋“雪堂”,虽有了栖身之所,但与真正意义上的房产不可同日而语。后来即便被召回京城担任要职,他仍将大部分俸禄用于接济亲友、帮助百姓,买房一事终成泡影,一生都在租房的路上奔波。
与苏轼相似,诗圣杜甫的一生也被住房问题困扰。早年,杜甫怀揣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在长安求仕。然而,多年的奔波与等待,换来的只是生活的穷困潦倒。“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在长安的日子里,他为了生计四处奔波,租房居住,生活极为窘迫。
好不容易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过上了相对安稳的日子。“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这首《客至》描绘出草堂的宁静与惬意,可这草堂得来不易,且杜甫为了维持草堂的生计,时常还要依靠他人的接济。后来,草堂又因战乱等原因屡遭破坏,杜甫不得不再次踏上漂泊之路,继续为住房发愁。
再看唐代的白居易,这位以讽喻诗闻名的大诗人,同样在住房问题上历经波折。白居易初入长安时,带着自己的诗作拜访顾况,顾况看到他的名字,调侃道:“长安米贵,居大不易。”果不其然,白居易在长安的租房生活十分艰难。“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在长达二十年的京都为官生涯中,他一直租房度日,羡慕蜗牛尚有壳可居,自己却居无定所。
为了买房,白居易努力攒钱,直到四十四岁,才在陕西渭南县买下了一处宅子。然而,他却不能常住,因为工作地点在长安,他只能继续在长安租房,周末才能回渭南的家中。这种“双城生活”,让他疲惫不堪,也深刻反映出他在住房问题上的无奈。
南宋的陆游,也是一位被住房问题困扰的名人。陆游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但随着家族的衰落,他的生活也逐渐陷入困境。早年,他在临安(今杭州)求学、为官,同样面临着高昂的房价,只能租房居住。“市声不闻耳,常日如深山。”他在诗中描述自己租房的环境,虽有远离喧嚣之感,但也透露着漂泊的孤寂。
即便后来陆游回到家乡山阴,也没有一处属于自己的稳定住所。他曾多次修建房屋,但都因各种原因未能长久居住。“身如林下僧,处处常寄包。”这句诗生动地描绘出他如同漂泊僧人般居无定所的生活状态。
苏轼、杜甫、白居易、陆游等古代名人,虽在文学、政治等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在住房问题上却有着相似的无奈与艰辛。他们的经历让我们看到,无论身处哪个时代,住房都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生活的困境或许无法避免,但我们可以像他们一样,在困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贺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