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赏竹,看漫山遍野的毛竹,院子里的紫竹,公园里的罗汉竹,还有山民种植的雷竹。那竹子,用途广泛,可作用材,工艺雕塑,编制器具,竹笋还可食用。更可喜的,那竹竿竹叶,青翠秀色,煞是迷人,在无数文人和画家的笔下,意蕴升辉,情趣盎然。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在《佳人》一诗的结尾写道:“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那翠袖,那修竹,神似佳人,比喻得妙不可言,恰到好处。
此诗开句写道:“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那佳人生于空山幽谷,自称良家女子,身世零落漂泊,与青山草木相伴。我读后,感觉那诗意是绿色的,像佳人一样,寻常清秀,美丽可人。杜甫在此诗里,还写到那佳人,在盛唐后的安史之乱中,被丈夫抛弃了,她凄苦无助,感觉世态炎凉,她在轻薄的夫婿眼里,远不如美颜如玉的新妇,那新人笑,旧人哭,多么让人伤情。诗中还写道,那忘情郎,丧失天良,正如泉水在山间清澈,出山后就污浊了,不堪入目。整首诗意,写得不胜清寒,孤寂高致,让一位无依女子,背靠一丛青竹,衣裳单薄,孤零零地绝世独立,犹如冬日苦寒,幽姿动容,让人荡气回肠。
有诗人借杜甫此诗意,抒情言志,表达意绪。宋代诗人徐似道在诗中云:“天寒不知翠袖薄,日暖但觉玉烟生。”徐似道,字渊子,号竹隐,可见他与竹有缘,喜竹爱竹。在他眼里,那天寒之竹,翠袖薄凉,在暖阳里让他仿佛看见碧玉生烟,美不胜收。可见,徐似道的诗情,比杜甫轻佻了些,却也不乏轻盈洒脱。
另一位宋代诗人孔平仲,在他的《孙元忠寄示种竹诗戏以二十篇答(其二十)》中诗云:“天寒翠袖薄,染泪在丛筠。”那诗情,正如诗题里的“种竹诗戏”,让“染泪”之态,有着天寒翠袖的薄凉,也有着诗心失落的轻薄。此诗开句写道“碧色忽惆怅,霜埋翠竹根”,语出入骨,写出了诗心的惆怅,苦若寒霜,不堪回首。宋代豪放派诗人苏轼在《赵昌四季芍药》写道:“倚竹佳人翠袖长,天寒犹著薄罗裳。扬州近日红千叶,自是风流时世妆。”那诗意出之杜甫,却别开生面,写尽喜悦之情,云淡风轻,有眉开眼笑的悟道。宋代另一位豪放派诗人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中云:“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那诗里的翠袖,出于杜甫,却已不是佳人悲情,愤然写出了巾帼英雄的豪情壮志,风骨气概。
明代诗人何景明在《明妃引》里诗云:“琵琶马上再三弹,翠袖朝啼关塞寒。”那翠袖的寒意,犹如关塞寒鸿,琵琶声声的清寒缠心,寒彻心扉。清代诗人龚自珍在《菩萨鬘》词里云:“无言垂翠袖,粉蝶窥人瘦。”那诗意情境,机智俏皮,也显苍凉,真是让人“无言”呀!
清代另一位诗人纳兰性德,在《南歌子·翠袖凝寒薄》中写道:“翠袖凝寒薄,帘衣入夜空。病容扶起月明中,惹得一丝残篆旧薰笼。”词是在写人离恨之情,是诗人为相恋女子而作,从对方落笔,写出她苦苦相思的情态。那词意,不是杜甫的弃妇哀怨,而是圣洁的男女爱情,情深意重,却又苦寒凄美。
看过《天寒翠袖图》古画,画于宋朝时期,作者不知谁人,是张没有题款,也没有盖印的画。在这幅画里,仕女的发髻造型、衣饰着装,皆为唐人风格,那胳膊上搭着的是件小褂,下身穿长裙子,裙在胸口以下,典型的唐代仕女打扮。画里有竹子,竹旁的蕨草叶子,画得精细生动,趣味盎然。那蕨草有几丛,叶子张开的角度皆不相同,姿态各异。那秀竹,让我想到古人的爱竹之心,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我还想,那竹子在古画里,与佳人相伴的,是杜甫的诗心,也是古今文人墨客竞相追寻的情韵爱意、翠袖风情。
□鲍安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