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溯源
向姓来源有四:
1.出自子姓,为汤王的后裔。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宋桓公之子,公子肸,字向父,其孙以王父字为氏。
2.出自姬姓,以字名为氏。据有关史料记载,晋国上卿羊舌肸,字叔向,其后子孙以其字为氏。
3.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之后。据《史记》所载,春秋时向国(故城在今山东莒县南)为炎帝之裔,其后以国为氏。
4.出自祁姓,为帝尧之后裔。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向为祁姓附庸之国,后灭于莒,子孙以国为氏。
5.出自他族改姓而来。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所载,巴郡南郡蛮五姓有向,出于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清满洲人姓,世居匣塔子;清时湖广施南,古时巴地之土司为向姓;今满、侗、彝、土家、苗、蒙古、布依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向姓主要出自子姓,为宋微子之后向父裔孙。另有出自姬姓晋卿叔向之后和祁姓尧帝后裔,无论是出自子姓向氏、姬姓向氏,还是祁姓向氏,追根溯源,是黄帝之后。再有出自姜姓向国之向氏,自然为炎帝后裔。
向父。宋桓公之子,名肸。其孙(一说曾孙)名子戌,任宋国左师,执掌国政。公元前五四六年,他师华元故智,约合晋卿赵武、楚令尹子木在宋结盟,再次弭兵,谈判修和。此次弭兵大会共邀二十余国参加,使晋、楚藉以平分霸权。此会以后,中原各诸侯国未再发生较大战争,得以安宁十多年,这在春秋史上是少见的。子戌也因此名扬列国。他以祖父向父的字为氏,其后子孙沿续相传,称向氏、向父氏。向父氏后亦省文为向氏。尊向父为向姓得姓始祖。另《吕氏春秋》载有:“宋向带为太宰,桓族也。华元杀荡泽、向带等舍于睢上……”
可知向带亦为桓公之后,综合其他史料判断,向子戌所处年代应在向带之后,这就说明,向父为向姓得姓始祖无疑,但是否由子戌改向而来尚须斟酌。
繁衍播迁
向姓最早主要发源于今河南商丘一带。宋元公时,华亥与向宁叛乱,后二人双双败逃楚国。战国时,秦国有向寿。可见在先秦时期,向姓已南及潇湘,西入关中。此期至两汉,向姓除继续繁衍于商丘一带外,有一部西迁洛阳,一部迁于今山东金乡一带,并有一部北渡黄河进入山西,此际见于史册之向姓有东汉时期的向栩、向长,二人均为河内朝歌(今河南淇县)人,可见在东汉以前,商丘依旧为向姓繁衍之大本营。此期至魏晋时期,向姓在北方发展的尤为昌盛,并形成了向姓河南郡望、山阳郡望、河东郡望。三国时,襄阳宜城(今属湖北)人向宠、向充兄弟,向郎、向条父子入蜀。南北朝至隋,由于社会动荡不安,向姓有避居江东,也有湖北之向姓南迁湖南。但上述三大郡望依旧较为兴盛。唐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两度请回鹘出兵助战,则洛阳、西安两次遭受回鹘将士的灭顶之灾,向姓河南郡望名存实亡。接着又有黄巢起义接踵而来,向姓为避乱或其他原因始大举南下,四川、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均成为向姓避难所。北宋时,开封人向敏中入朝为相,又有其从孙向经之女向皇后嫁于神宗,使得这支开封向姓人家飞黄腾达起来,名载史册者有十五人。宋靖康之耻后,向敏中玄孙向子湮因仕宦之故迁居临江军清江(今属江西)。明初,山西向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北、北京等地。明清之际,向姓已广布全国各地,并有沿海之向姓渡海赴台,进而远播海外。如今,向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南多此姓,约占全国向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
宗族特征
1.向姓是典型的南方姓氏,其源于北,而盛于南。
2.向姓派生出了桓、司马二姓。春秋末宋国有向魋,因是宋桓公之后,改为桓魋,故有桓姓;其弟向犁,字牛,因其祖曾任宋国司马,称司马牛,遂有司马氏。
大槐树寻根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向氏始祖为平阳府、洪洞县、赵城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山西等地。
山西晚报记者 李雅丽
(资料来源: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
延伸阅读
“孜孜不倦”说的是向朗
在众多三国人物中,向朗知名度不高,不如他的侄子向宠有名。不过,有一个关于好学的成语——孜孜不倦,说的却是向朗。
向朗幼年丧父,靠兄长抚养长大。三国时期,战乱频繁,幸而他所在的荆州地区,是一个难得的世外桃源。割据此地的军阀刘表很重视文教,崇尚学问,中原的许多学者都到这里来避难。向朗于是拜“水镜先生”——司马徽为师,学到了许多宝贵的东西。
向朗最初在刘表麾下做县长。蜀汉政权建立之后,向朗在多地担当太守,刘备亡故后,他又成为丞相诸葛亮的长史,也就是秘书长。因为马谡事件的牵连,他被免职,大约有二十年。在这期间,向朗专心研习学问,他以自己所能,收集在战乱中散失的书籍,一边研究,一边更正其中的抄写错误,逐渐积累出一批颇为可观的藏书。更加可贵的是,他并不将这些自己辛苦整理出来的藏书视为个人财产,而是拿出来与人共享,开门招收学生,引导年轻人读书学习。渐渐地,好学的向朗开始在蜀汉造就了一股好学之风,他也得到了上自朝廷、下自百姓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