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夜读

对诸多人生主题的深刻思考和诗意表达,《诗经:越古老越美好》节选——

我们为什么要读《诗经》

  •   《诗经:越古老越美好》曲黎敏著 台海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关于《诗经》的文学随笔。在这本书里,作者解析了《诗经》的起源及意义,对“风”“雅”“颂”中撷取的数十首代表性名篇进行了独家、深入的赏读,不是囿于字词、文本的梳理,而是对爱情、婚姻、男女、归宁、孤独、命运等诸多人生主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诗意的表达,深掘诗教与社会、家庭、美及人性,带领读者领略读诗的诸多益处。
      美,只是感官的愉悦,或忧伤。非要寻出点儿意义,便是矫情。生活,如果只是时间的延宕,也无大意义。只有在时间之上付出感觉,比如爱、敬畏、肯定等,才能使生活有了短暂的意义,使时间也开始意味深长。只是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未来的每一分钟都有了意义。而有的,看了终生,也无半点儿倾心,便令人颓唐。所以,时间生活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情感价值生活。当情感价值凌驾时间时,便是超越。
      《诗经》,把这种情感价值生活延宕了三千年,只消一声吟诵,便风林秀木,伊人重现,萧瑟满怀。
      世界终归无解,不必探寻,只需音声相和,便是天人合一。
      《诗经》,是远古的一个最美的微笑。所有的笑,都是心神外散,而唯有微笑,是无限的给予和无限的敛藏。它之所以神秘,是因为超越了表达,因为所有的表达都有可能是对这世界的误解,而唯有微笑不是。它之所以美,是把无解与相知拉长了时间。它是最漫长的等待,当你也笑靥轻漾,便融入了漫天花雨,和这个无解与无尽的世界一起绽放……
      其实,微笑即花语。与其拧巴地去对这个世界爱恨交加,不如,静静地,喜乐如花。
      中国人的诗性是骨子里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经常说生命有三个层面——身、心、灵,其实现代医学涉及的只是我们的肉身层面,而中医已经讲到了精、气、神,涉及神灵及五藏神明的问题。那《诗经》则更进一步,涉及我们生命的最高层面,也就是“灵”。
      灵的层面如何来理解呢?我认为,是艺术和宗教。
      《诗经》本身所属这个层面的魅力,再加上我个人对诗教和美学的推崇,正是我想讲《诗经》的原因。然而,有的读者可能会疑惑,艺术、宗教可讲的内容何其广泛,为什么我单单把《诗经》拎出来讲呢?因为,从人类文明而言,《诗经》是我们中华文明一个非常伟大的起始点。
      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有“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所谓“经”,就是根本,是永恒不变的精神家园。以《易》为经,可;以《书》为经,可;但以《诗》为经,伟大。纵观全世界,只有中华民族是一个“以诗为经”的伟大民族;不仅如此,还以《诗》为群经之首,这更彰显了我们这个民族的伟大特异性。
      假设那是一个荒蛮时代,人们穿着葛布缁衣,吃着粗茶淡饭,可是就有那么一群人在远瞻星空、在近观蒹葭,在用诗来表达着自己的伟大情怀,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现象。即便在西周、春秋、战国那样的动荡时期,不仅君王在写、贵族在写、普通百姓在写,妇女也在写……所有的人,无论富贵贫贱饱暖饥寒,都在通过诗来表达内心的痛苦、内心的欢乐、内心的骄傲……从某种意义上说,从《诗经》开始,诗性就注入了我们的基因中。
      现在,在这里,我们要做的只是唤醒。
      《诗经》,不仅是我们中国人精神的一个起飞点,也是我们原始先民生活的瑰丽展现。在《诗经》里,我们祖先的价值观、审美观、生活观……方方面面如孔雀羽毛上的眼睛,熠熠生辉;那种率真、担当,以及人生责任,都唯美得淋漓尽致。
      我们已经以此为开端,如果能在这场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再次感受到《诗经》那种古朴热诚的精神力量,那么,它,也许会成为我们未来的一个精神目标,我们也由此重新出发,用这份率真、担当和责任,来开启我们唯美的未来生活。
      中国自古是一个诗教大国,但这种诗教与美育已随着历史长河从明流转入暗道,只是开启童蒙,实践一二,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便成为一种朦胧的记忆碎片。每当我们面对自然怦然心动时,依旧是千头万绪如鲠在喉,只会说“美啊美”的,却再也说不出一二。所以我们有必要重返历史长河,去看一下中国古代的人是如何用诗来释放自己的。
      咱们就说刘邦,好像是没什么文化,但是他的诗确实气势非凡,“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酣畅淋漓,气势磅礴。
      不管有没有文化,诗,只关乎我们的内心,以及我们的气势。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唯有诗,可以让你与众不同。
      中国自古就是诗教国度,诗教是美育,远比德育重要。因为美育源于天性,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精神,小孩子看到花开就喜悦,这就是天性的美好。而德育源于后天,道德教育是为了防止人的过度自私而设定的维系互利关系的社会契约。我们之所以有道德约束,实际上是在告诉大家,因为我们是一个群居社会,人不可以滥用自己的自私。就是说在群居社会里,大家要想都过得好,就必须遵守规则。而美育就不是这样了。用美育诗教代替宗教,是中国之神圣教化。中国人真正喜欢的生活——宗教生活化:山水之间都是灵性;生活艺术化:眼之所及都是艺术。老子说自然,孔子倡诗教,易经尚象,内经说阴阳,汉推气势,唐咏诗,宋唱词,元玩曲,红楼集山水建筑诗词琴曲之大成,都在此列。宗教解生死迷局,美育诗教得生命美之极致,迷局难了,美与诗却可直入真善美。读诗和写诗,可以让你成为一个性情中人,一个对这个世界的美充满感觉的人。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2-27期

    • 第2025-02-26期

    • 第2025-02-25期

    • 第2025-02-24期

    • 第2025-02-21期

    • 第2025-02-20期

    • 第2025-02-19期

    • 第2025-02-18期

    • 第2025-02-17期

    • 第2025-02-1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