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化

惊蛰,充满希望的开始

  •   

    观田家
      □唐·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惊蛰,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反映着自然界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萌发、生长的状态。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
      “蛰”,指“藏伏”,昆虫入冬藏伏土中;“惊”指“惊醒”,天上的春雷惊醒蛰虫。所谓“春雷惊百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惊蛰不仅是一个节气的转换,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顺应。
      西汉戴德《大戴礼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但从中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惊蛰始雷”仅与中国南方部分地区的自然节律相吻合。此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从惊蛰节气开始,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春耕时节。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民谚云“春雷响,万物长”,以及“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这些均为惊蛰节气的特征。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昆虫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时节,蛰虫惊而出走。其实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梨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惊蛰时期的花信风为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惊蛰的第一候花信风,轻拂过枝头,唤醒了那一抹娇羞的粉——桃花。阳春三月,暖阳初照,桃花宛如一群迫不及待的少女,抢在百花之前,展露娇颜。当桃花的绚烂还在枝头摇曳,第二候花信风悄然吹至,带来了棣棠的金黄。它们的枝叶翠绿细柔,花朵明艳动人,在一片姹紫嫣红中,以独特的金黄之色,成为春日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接着,随着时光的流转,第三候花信风翩然而至,唤醒了蔷薇的浪漫。春日的墙角边、院墙上,一丛丛蔷薇花如汹涌的花潮,肆意绽放,为春天增添了一抹浪漫的色彩。
      中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时节。农谚“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就是说到了惊蛰,“九九”已尽,“九尽桃花开,春耕不能歇”,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大忙时节。
      惊蛰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日照时数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但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往往会有打雷这一气候现象。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此外还有“蒙鼓皮”“吃梨”“祭白虎化解是非”等习俗。
      雷神作为九天之神,地位崇高,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来震动人间,所以过去有惊蛰日祭祀雷神的习俗。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注:“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在广东一带民间有在惊蛰“祭白虎化解是非”的习俗。据称白虎为口舌之神,每年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伤人。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在人们的观念中,惊蛰吃梨,寓意着和害虫分离,远离疾病。俗话说:“冷惊蛰,暖春分”,仲春二月亦处于乍寒乍暖之际,气温多变,气候较为干燥,容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吃梨能助益脾气,令五脏平和,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
      惊蛰时节,是一片好风光。
      经过一冬的蛰伏,大地终于舒展开筋骨,散发出潮湿的气息。远处的麦田泛起新绿,像一块块翡翠镶嵌在褐色的土地上。农人们弯着腰在田间忙碌,他们的身影与这片新绿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动人的春耕图。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韦应物的诗句,道出了这个时节最动人的景致。春雨细细密密地落下,滋润着每一寸土地。桃花、梨花、杏花竞相开放,白的像雪,粉的像霞,将整个村庄装点得如同仙境。蜜蜂在花间穿梭,发出欢快的嗡嗡声,仿佛在演奏春天的乐章。
      惊蛰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开始。田野里,麦苗在拔节,油菜在抽薹;果园里,桃李争艳,蜂蝶纷飞;村庄里,炊烟袅袅,鸡犬相闻。这一切,都在诉说着春天的故事,都在歌唱着生命的力量。

      山西晚报记者 白洁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2-28期

    • 第2025-02-27期

    • 第2025-02-26期

    • 第2025-02-25期

    • 第2025-02-24期

    • 第2025-02-21期

    • 第2025-02-20期

    • 第2025-02-19期

    • 第2025-02-18期

    • 第2025-02-1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