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化

聚义厅前的“吵架文化”

  夜深沉,梁山聚义厅内却烛火灼灼,亮如白昼。一众好汉方才结束一场议事,然而厅中气氛凝重,压抑之感弥漫于这方曾满是兄弟豪情的空间。
  李逵如铁塔般敦实的身形,像一座愤怒的雕塑,矗立在厅中要道,阻断了众人的去路。他的面庞涨得通红,像刚出锅的虾,额头青筋暴起,似一条条愤怒的蚯蚓在蠕动。李逵圆睁着铜铃般的双眼,死死地盯着虎皮交椅上的宋江,扯着嗓子吼道:“哥哥,想咱往日在这江湖之中并肩闯荡,历经多少生死难关,那情谊比天高、比海深!可如今这事,您怎能不加详察,就顺着这模棱两可、不明不白的形势草率决断呢?俺李逵今日把话撂这儿,绝不容咱梁山做出那等过河抽板、忘恩负义的腌臜事!您瞧那山下的村落,往昔咱兄弟落难之时,他们不仅冒险为咱提供藏身之所,还送粮送药,恩义匪浅。如今不过是些没影的流言蜚语,说他们和官兵有勾结,咱怎能就因此商议着对他们动手呢?这岂是咱梁山好汉所为?咱行走江湖,凭的就是个‘义’字,怎能做那受人恩惠却反咬一口、过了河便拆掉桥梁的不义之举?俺李逵打小儿就是个直脾气,眼里最见不得这等忘恩负义的恶行,这要是在咱梁山发生了,俺头一个不答应,哪怕拼上这条性命,也要和这不义之事斗到底!哥哥,您可莫要顺水推舟,任由事情朝着这错误的方向发展,俺们行事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能干那等被人戳脊梁骨的缺德事。正如元·康进之《李逵负荆》中所写‘你休得顺水推船,偏不许我过河拆桥’,咱若如此,岂不是把梁山的道义都给丢了?”他这一吼,震得厅内烛火剧烈摇曳,光影纷乱,仿佛也被这汹涌的怒火裹挟其中。
  宋江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眼中满是疑惑与不悦,眉头紧紧拧成一个“川”字,声音也带着几分严厉:“铁牛,你这般胡言乱语,到底是何用意?莫不是又喝多了酒,在此撒酒疯?”
  吴用在一旁轻轻摇着羽扇,眯缝着眼,不动声色地观察着李逵,心中暗自思量这莽撞的兄弟此番怕是又要捅出大娄子了。他深知李逵的性子,一旦认定了的事,就如同顽石一般,难以撼动,今日这局面,恐怕难以轻易平息。
  遥想风云变幻、波谲云诡的元代,江湖豪杰们整日在刀光剑影中讨生活,生死一线间徘徊,像李逵这般直白、火爆的言语表达随处可闻。那时的人们身处险象环生的环境,没有闲情雅致去拐弯抹角,直白的话语方能迅速袒露心迹、解决纷争。在那个充满豪情侠义的绿林世界里,“过河拆桥”的行径被视为对道义的严重亵渎,为江湖豪杰所不齿。这简短的一句台词,虽寥寥数字,却承载着那个时代江湖道义的千钧重量,也彰显出元杂剧运用通俗、质朴语言塑造鲜活人物、编织紧凑情节的独特魅力。
  岁月变迁,语言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演变,变得更加委婉含蓄、丰富多彩,充满了各种隐喻和暗示。当我们听到“过河拆桥”这样传承自古代的词汇时,依然能真切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强大道德评判力量。就如同此刻聚义厅中李逵的怒吼,为我们开启了一扇窥探元代语言文化风貌的窗户,也为现代文学创作这片广阔的海洋注入了一股鲜活的灵感清泉。或许在未来的某个现代场景中,当我们拿起笔去描绘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时,也能巧妙地借鉴这样直白有力的表达方式,去精心勾勒一个坚守内心正义、性格豪爽洒脱的人物,让古老的文化元素在全新的情境中绽放出耀眼的光彩,续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独特的“故事”,让那穿越时空的侠义精神在当代社会得以传承和弘扬,成为我们心中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种。

□杨鸿飞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2-28期

  • 第2025-02-27期

  • 第2025-02-26期

  • 第2025-02-25期

  • 第2025-02-24期

  • 第2025-02-21期

  • 第2025-02-20期

  • 第2025-02-19期

  • 第2025-02-18期

  • 第2025-02-1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