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子夜

杜寨的遇见

  得知高平市杜寨八路军总部旧址纪念馆建成,又有1938年山西新军决死三纵队追随八路军总部,从浮山县山交村转移到这里驻扎战斗的线索,决定到杜寨看看。
  冬日的高平气温较低,但因清晨的阳光很明媚,并未感到特别的寒意。出高平市区西行,先是平坦的公路,一会儿出现了起伏的丘陵,如大地上小小的褶皱,知道进入了太行山区的腹地,要寻访的杜寨就在眼前了。
  走进整洁的村庄,红色宣传标语多起来,新建的村党群服务中心尤为显眼,再往里走便是一座座具有太行地区典型风貌、保存较好的传统民居,如同岁月留下的标本给小村添了些神秘。
  杜寨地理位置显要,三面环山、一面临河,位列古高平八寨之首,是一座通衢和军事要塞之地上的山水古寨。过去四周还有寨墙巩卫,现仍遗留下了寨门、庙宇等遗迹和东街、西街、当街、王家圪洞、李家圪洞等完好的地形布局。较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群当数王家和牛家两处,街道、小巷、圪洞和甬道相连。杜寨是长平之战的古战场,流传着众多安营扎寨、屯兵驻守的故事。
  在“中国杜寨红色文化美丽村庄”的标牌处下车,一块显眼的“杜寨八路军总部旧址纪念馆”的书法牌匾远远挂在前方缓坡的洞式楼阁上,落款为李俊杰,想来是当地的一位名士。楼阁下有一块观音阁的文保牌,穿过门洞,见二层楼阁锁着门。
  纪念馆还在前方,往里往上走,传统民居更为集中,有二层楼阁,有单层,有庭院,靠路边的大多经过整修,用黄土色的泥粉刷过,有的写上了宣传标语,有的挂着巨幅老照片,有的介绍典型事迹。看到一座最为显眼的相连的两进院落,就到了要寻的纪念馆的正门。门口除了馆名匾额,还挂着研学基地、党建联系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好几块铜牌。就在这时,一位老者向着大门走来,咔嚓一声门开了,我成了纪念馆2025年的第一位到访者。
  老人十分热情,先简单介绍参观路线,又吩咐每个展厅门后有灯,看完离开时别忘了关掉。环视院落,门比较多,正殿较为显眼,从殿前的重修碑记得知,这里原是三佛大庙,现在只有正殿还供奉着彩塑佛像,其它房间都成了纪念馆的展厅,按照时间、内容、事件等共分二十个文化单元、十五个展厅,有着三千多件实物。走进去,那段枪林弹雨的记忆扑面而来,展厅内除了精心规划设计的展板,实物展品真是十分丰富,有的对应展厅主题,有的是专题的收藏品,如抗战兵器、文献、老照片等。因受自然条件限制,展厅都不大,但丰富的内容、精心的陈设、专业的规划让人看得很舒服,这与我在武乡等地参观的总部纪念设施相比,一点也不逊色,关键是这些实物展品与地域文化元素更能拉近游客。
  在最后一间展室,有一张显眼的四人合影,标注说是纪念馆的主要建设者和参与者,其中有一个人就叫李俊杰,这个名字与纪念馆的题字者一致,内心一下增添了问号。回到纪念馆入口,想对自己的疑惑和参观中的问号做个解释,正巧那位刚才开门的长者从休息室走出来,“李馆长在,你们可去见见他”。长者说话间便回屋披上外套,指引着带我们去见李馆长。在不远处一座曾经的村委大院的二楼,敲开了一个挂着长平之战研究会牌子的办公室,屋内满是书,摆满了藏品纸箱,而李馆长就是李俊杰。
  当过兵、干过警察、记者的李俊杰爽朗地打开了话匣子,这座纪念馆是在中共中央组织部、财政部、省市地方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由晋城市长平之战研究会与晋城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晋城博物馆)联合共建,从事红色历史文化研究、收藏、保护、宣教的公益事业性单位,免费向社会开放。在国内首创“全天候”,一年四季365天,没有闭馆日。藏品大都是李俊杰个人几十年的收藏。
  抗日战争时期,朱德、彭德怀等率八路军总部从临汾马牧、刘垣挺进太行山,经浮山县山交村、沁水东西峪进入高平杜寨。这里曾作为八路军总部、政治部、后勤部、太岳、太行部队驻地。朱德多次来此开会,布置战事,彭德怀也九次来高平布防和巡察战区工作。山西新军决死三纵队,《黄河日报》八路军随营学校等机关也曾驻扎在此,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斗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他见我特别关注决死三纵队的史料,随手从书架上拿出戎子和等人的画册和文集,聊起尹家沟突围和决死三纵队在尹家沟驻扎的记载,起身说,我带你们实地看看,原来尹家沟与杜寨连在了一起,同属一个行政村。
  穿过杜寨村前一小片平坦的田地,来到尹家沟,在一个高台前停下,上面是一棵老槐树。李馆长说,树边这栋房子就是决死三纵队政治部旧址,1939年12月的“十二月事变”,山西青年抗敌决死三纵队政治部、司令部、后勤部就驻在尹家沟,里面还保存着董天知、戎子和的旧居。许多泥坯的房舍已无法在岁月中支撑下去,有的房顶塌了,有的门楼坏了,但往昔的记忆在寻访中变得鲜活、生动。
  来到董天知和戎子和的旧居前,李馆长对着一棵树深情地抚摸、反复拍照,他说这是树二代。1985年,戎子和故地重游,祭奠战友,抱树痛哭。后来老槐树被人伐掉卖了,但没想到不久在原处老根部又长出两棵旺盛茂密的小树,而且长得出奇得快。两棵小槐树并蒂连枝、相互缠绕,形成了一道亮丽独特的风景,人们称之为“董戎同根兄弟树”。也有人说,在这里董天知与刘湘屏产生了革命爱情,又叫“董刘连理枝槐树”。无论是兄弟连枝并茂的一对好搭档,还是一段连理枝密的好姻缘,都是过往留下的美好,更有后人寄予的深情。
  走远的时间如在目前,我在想作为决死三纵队的一名游击队员,我的二爷爷王献玉,一位刚刚从山交入党不久的青年,也会一起来到这里。当他看到了这株古槐,看到了杜寨宏阔的寨门,一定也会想起故乡的寨墙,想到远方的父母和妻女,那封寄回故乡没留地址的信是不是写于这里?这支以青年学生组成的部队,正是在这里一天天淬炼,完成了生和死的考验。
  翻开《晋城大事记》有一则关于尹家沟突围的记载,“1938年12月28日,阎军独八旅奔袭高平尹家沟五专署和决死三纵队主力驻地,抢劫枪支700余支,杀害牺盟会干部10余人,破坏了第五专署修械所。五专署领导戎伍胜、董天知、刘湘屏等率干部250余人突围。设在高平南杨村一带的修械所、被服厂、医院、留守处被围攻,打死警卫连指导员牛忠智,打死打伤干部数十人,抓捕100余人。晋豫边游击队有数名战士被杀害。”
  今天这座山间村落变得如此平静,几位老人在阳光下聊着天,那场七十多年前的战斗已渐渐模糊了。询问那次突围死难的烈士葬于何处,李馆长说还在查找,多想找到他们的长眠之处,深深鞠上一躬。
  从尹家沟出来,又来到了南北杨村,这里是元代治黄名臣贾鲁的故里,村里新建了贾鲁记忆馆,保存完好的县级重点文物汤王庙和一座座古民居写满曾经,在李馆长指引下,走街串巷找寻抗战时期写在墙面上的老标语,还去了杜寨村抗日村长牛光嘴被日军刺杀的那座老庙。
  行走中,我们不断遇见历史、事件、人物,洞见背后的故事。想到李俊杰先生倾尽所有,几十年奔走在抗战文物、文献收集之路上,用一己之力促成一座纪念馆的诞生,让一座座老建筑、老遗址复活,用文字、图片还原尘封的记忆,为后来者、寻访者敞开一扇相遇的门,真是万分感慨。若没有这次的遇见,我所看到的杜寨,注定是有缺憾的。
  阳光洒在被红色浸润的村庄之上,在这里我遇见了燃烧的激情与青春,遇见了战友的诤言与肝胆,遇见了那棵树、那片土地,这或许是一次跨越近百年的相见。
  看着斑驳老墙的旧影,新居瓦舍的灯火,品读生机勃勃村庄里田园诗画般的安详,望着党群服务中心上方那面鲜红的国旗,我——久久不愿离去。

□王展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3-03期

  • 第2025-02-28期

  • 第2025-02-27期

  • 第2025-02-26期

  • 第2025-02-25期

  • 第2025-02-24期

  • 第2025-02-21期

  • 第2025-02-20期

  • 第2025-02-19期

  • 第2025-02-1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