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读鲁迅,是一种欣赏花开的感觉。冷的风里,看那花一瓣一瓣地绽开,最后托出一簇馥郁的花心,仿佛便是透过冷冷的外衣,看见了先生香烟缭绕中深邃的思想。在心灵的对视与碰撞中,好像也了解了先生。
2
夜读长治二中退休教师陶訏先生《味不尽的长治情结》感慨良多。陶先生游历京华,与周作人有书信往来。陶先生阅人阅世也可谓多也,在人情漠化与世事沧桑的感遇中,致力寻索人性的闪光点。一句“长治人,我谢谢”,力透纸背,令人动情动容。
3
《长生殿》中杨贵妃听说唐明皇临幸梅妃,“闻言惊颤,伤心痛怎言。把从前密意,旧日恩眷,都付与泪花儿弹向天”。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杨已得专宠,却容不得李偶然一次顾念自己的其他女人。遂想到:在古代自由舒展的爱情存在于民间,深宫大院虽然有机会享有尊荣,但对更多人来说那是一个耽误青春和爱情的地方。
4
为段爱民《长治日报》专栏文章《读书小语》写评论,最大难点是从其率性而为涵盖宽泛的文字中,理清脉络并发掘相对集中的主题,正如面对一个偌大的五彩斑斓的芳草地,必须找出这些植物生命为何鲜活、色彩为何艳丽的某种内在规律。能在异中求同、在繁复中看见简约、在凌乱中发现规则,对一个试图体认世界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5
王小波的成名作《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等以金属命名,以金属的属性隐喻时代特征,有韧性、有张力,给人以很有质感的阅读体验。但金属那种至刚易折的质地,正暗合了他的生命,当其维度达到很高层次时突然离逝。王小波是不朽的,不朽的是他的卓而不群的思想和自由去来的灵魂。
6
余秀华是当今诗坛一个独特的存在,她以一人之力在浮躁的阅读环境中为诗歌找到高质量的关注点和凝聚力,她以诗为杖摇摇晃晃行走在坑坑洼洼的路上,精神以诗的名义获得大自在和无可比拟的自由。她的文字是美的、思想是美的,其实她的形体也是美的——对那些能为动人心魄的美丽作反衬和背景的某种存在,都应保持基本的敬重和赞美。
7
沈琨先生的散文集《岁月山河》属于文化散文。文化散文概念是余秋雨散文出现后形成的。就文本而言,之前不是没有文化散文,而是没有被称为文化散文的散文。一种社会现象许多时候成为某种秩序的约定:有人走了一条路,如果在这条路上得到太多的喝彩,这条路便被人为地刻上这个人的标识。你只要和此路沾点边,或者在这路上栽了几棵别样的树,你不会是你自己,你只是这条路上的人。
8
文学的本质是批判,批判的目的在于教化,贴近生命,思考其存在;超然物外,审视其去来。粉饰性的文字背离批判本质,故而存世不会太久。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文学是铁面判官,温文尔雅的叙述和表达无可厚非,只要不丧失独立性,不成为强权语境的工具即可。文学回归批判本来应有的功用后,贾平凹的《废都》会有其价值的重估。
□李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