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袁培超,生于1928年腊月,自幼酷爱武术,十一二岁就拜在桂宁师傅门下习武,那时候戴逵师爷也十分喜爱他,对父亲也曾有指导和点拨。
父亲的劈拳,快如风轮,不见形象;父亲的攻守合一(顾打合一),同时完成一个完美的技击,在同辈人中堪称无敌;父亲的胆识和老辣,一胆二力三功夫;父亲的精炼和专练、脾气和果敢都给我们后辈作出了榜样!这或许也是家族遗传的原因吧!
靠科举步入仕途的贾令武术世家——袁氏家族。习武之人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以收徒传艺或以镖师押镖无失而成名,其身份属武功出众的自由职业者;而另一类习武之人却是依靠科举步入仕途,为官家而效力。祁县贾令袁氏家族祖孙四代,人人习武,就是靠武功创造了百年的家族辉煌。
我家的老院就在贾令镇河楼附近,人称“旗杆院”,是县文物保护单位。它曾是袁俊发的老宅。主宅西面还有一处大院,院内建有练武大厅,这是子孙们习文练武的地方。因为多位武术魁首从这个大院走出,还被称之为“武魁院”。
袁俊发大约生于雍正初年(1723),父亲袁绒是康熙末年监生,家境富裕。俊发一生偏好武术,他的三个儿子建功、建邦、建基都是武生;九个孙辈个个武功在身。从清乾隆至道光年间,在朝廷举行的乡试或会试中,有很多人脱颖而出。
据袁氏族谱记载:袁永清为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武举人,次年恩科武进士,任山西全省提塘侯补守备;袁永泰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武举人,任兵部差官,候补卫守备;袁永年为嘉庆十三年(1808年)武举人、清道光六年(1826年)武进士,兵部差官、候补卫守备;袁永和任守备所千总,诰封武德骑尉;袁永瑞任六品州同;袁永芳为九品。袁俊发九个孙辈中,仅有袁永祚、永宁、永骠无品级为监生。
因为袁俊发父子对后辈教育有方,对清政府有贡献,朝廷给予他们很高的奖赏。诰封袁俊发为昭武大夫;诰封建功昭武大夫、建邦武德骑尉、建基武德佐骑尉。可想而知,一个武术世家若非为朝廷所用,是不可能获得如此荣耀的。一个家庭连出两名进士更是少见。
直到袁俊发的曾孙辈,习武之风仍然不衰,十多人为武士。其中,袁麟为武举人;袁锡爵出任署理应州守备兼署怀仁营都司和山阴路营中军城守千总;袁锡躬立有军功;袁锡蒲为九品;袁锡九诰封为武德骑尉。
如今,200多年过去了。昔日的“武魁院”已不复存在,进士院门前曾有的旗杆、上马石已无踪影。很少人知道我家族曾经的辉煌与荣耀。我的父亲,祁县中学已故高级讲师袁培超,是武进士袁永年的玄孙,是戴氏心意拳的第六代传人。
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是在交城工作的,每到周六就会骑自行车回到祁县贾令家中。在我的记忆中,他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桂宁师傅家,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我常常跟在父亲身边,就会看到一屋子的人在那里聊他们的拳术,有时候还会争的面红耳赤,有时候他们还动手,现在才知道那是在切磋武艺。但那时候不懂得,只知道父亲是最厉害的,小小的我就有种自豪感,在小朋友面前是很得意和自信的!有时候,我还会跟随父亲到邻村其他师兄弟或师叔伯家赶集,又是一翻切磋、演练,当时很奇怪,他们怎么会有那么多的话题交流啊?再大一些,还从父亲嘴里得知,桂宁师爷经常会带他去参加师叔级别的各种交流、切磋,父亲常常会把师叔辈的人打败,有时候就会惹的师爷不高兴了!
武术还给父亲带来很多的好处和便利,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为历史原因,父亲被划为右派分子,大家都知道,那个时候批斗是家常便饭,可是,对于父亲,他们只是围起来喊一些口号,从不敢靠近父亲,因为他们知道父亲的功夫了得。后来到了劳改的地方,看守他的人反而替他劳动,并拜他为师开始学习心意拳了。到1978年平反,他在交城的徒弟已经很多了。
后来父亲的工作调回了祁县,他在祁县收的徒弟就更多了,而我也有了更多的机会看他给徒弟们讲解、示范、教练,有的人领悟得快,有的人学得慢一点。
那时房子少,他们在房间习武,我就在房子的一个角落里写作业,我虽然不练,但是,哪个徒弟练的好,哪个徒弟练的有问题、有错误,我心里一清二楚,甚至有时候还会在心里笑话他们,而他们因为有我的旁听,有时候就会练得更加的紧张和不自然。
父亲退休后也不闲着,曾经到阳泉工作过。那里的后生们闻听袁师傅很厉害,但是从外貌看就是个普通的老头,所以他们就想搞个恶作剧,试试父亲的深浅:五六个后生把父亲团团围住,甚至还从后面拦腰把父亲抱了个死死的,并且嘴里还说:袁师傅,你不是很厉害吗?今天看你怎么破解?父亲好意提醒他们,说:你们还是放开手吧,不然我就不客气了。他们以为父亲没有办法了,得意洋洋的,结果父亲一个抖动,一个快劲,眨眼间把他们甩了两丈远,只见他们一个个倒在地上站也站不起来,心服也口服了!
父亲对待徒弟们特别好,我有时候就会吃他徒弟们的醋,因为感觉父亲对他们比对我都好。
时间过得好快,童年回忆满满!父亲习武的画面也历历在目,可惜那时并没有现在的条件可以记录所有,甚是遗憾!但是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早已刻入我们脑海,对我们的悉心教导也已融化到我们的血液中!我们这些后辈儿孙定当踏着前辈的足迹,继承前辈的精神,把祁县心意拳更加发扬光大!
袁墨艳(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