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薄雾如轻纱般缭绕,未及散去,草叶间,露珠晶莹剔透,宛如镶嵌的珍珠,轻轻摇曳。我立于苦蒿沟畔,耳畔是溪水潺潺,奏响自然的乐章。爷爷早已一身行装,背篓、手套、镰刀,一应俱全,准备就绪。我们的目标是采摘那被誉为“熊猫笋”的方竹笋,一种令人垂涎的山间珍馐。
“走吧,太阳出来就热了。”爷爷的话语中带着几分急切,脚步已不由自主地向前迈去。我紧随其后,踏上湿滑的石阶,一步步向山林深处进发。苦蒿沟的水声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林间的鸟鸣。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织出一张斑驳的光网。这场景,如同大自然亲手勾勒的画卷,每一笔都蕴含着生命的律动。
山路愈发陡峭,我的呼吸渐渐粗重。而爷爷,却如履平地,步履轻盈,不时停下脚步,耐心等待着我跟上。他的身影在茂密的林间时隐时现,宛如一位在林间穿梭的智者,又似一只矫健的山鹿,与自然和谐共生。突然,他蹲下身,指着地上的一处新土:“看,这里有笋。”
我凑近细看,果然,一抹嫩黄的笋尖正顽强地从土中探出头来。爷爷小心翼翼地拨开周围的泥土,生怕弄伤了这脆弱的生命。他的动作轻柔而熟练,仿佛是在呵护一个初生的婴儿。“采笋要讲究分寸。”他一边示范,一边耐心地讲解,“太小的不能采,得等它再长长。”
我们继续向上攀登,爷爷的话语中带着几分怀旧。他告诉我,儿时,他常常跟着父亲来这片山林采笋。那时家里穷,采来的笋要背到镇上去卖,换取一家人的生计。“记得有一次,我贪心采了一大筐,结果下山时脚下一滑,摔了一跤,笋都摔坏了。”爷爷说到这里,不禁笑了起来,“父亲没责备我,只是说‘贪心的人走不稳山路’。”
竹林终于出现在眼前。成片的方竹挺拔而立,苍翠欲滴,笋尖如剑,直指云霄。爷爷一头扎进竹林,动作娴熟地采摘着笋。我学着他的样子,却总是不得要领,不是掰断了笋,就是伤到了竹根。爷爷见状,耐心地指导我:“要顺着笋的生长方向,轻轻一掰,再一拧。”在他的悉心教导下,我渐渐掌握了采笋的技巧。
劳作间隙,爷爷讲起了他的故事。他本有机会留在繁华的城市,拥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但他却毅然回到家乡。“城里再好,也不是我的根。”他说。起初村里人不理解,觉得他读书读傻了。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办起了农家乐,带领乡亲们种植竹笋、养殖土鸡,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现在不一样了。”爷爷一边采笋,一边感慨地说,“路通了,网也通了,山里的好东西都能卖出去。”他掏出手机,向我展示他的短视频账号。视频里,他向网友们介绍家乡的山珍野味,讲述着这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他说:“上个月,还有个上海的老太太看了我的视频,专门来咱这儿住了一个星期呢。”
太阳高悬,我们的背篓也渐渐装满了竹笋。此时,爷爷却停下了手中的活计,说:“够了,要给大山留些。”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爷爷故意只装了半篓笋,并不是偷懒,而是对大自然的一种敬畏与感激。
下山路上,爷爷哼起了悠扬的山歌,歌声在林间回荡,惊起了一群栖息的鸟儿。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爷爷的那句话:“山里人读书不多,但这些道理都懂。”是啊,在这片土地上,人与自然早已达成了一种难以言喻的默契。采笋留根,打猎放生,砍树补种,这些朴素的智慧,比任何书本上的知识都要深刻得多。
回到村里,奶奶已经准备好了丰盛的午饭。新鲜的竹笋炒腊肉,香气四溢,令人垂涎欲滴。我夹起一块笋,放入口中,脆嫩爽口,带着山野的清新与芬芳。“好吃吧?”爷爷笑眯眯地看着我,“这可是大山的味道。”
午后,我踏上了归途。车窗外,群山连绵,竹海起伏。爷爷的身影在夕阳的余晖中渐渐模糊,但他的故事如同一粒种子,在我心里悄然萌芽,茁壮成长。在这个喧嚣的时代,还有人守着大山,守着传统,守着那份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激。这或许就是最动人的乡愁。
回城后,我常常想起那片翠绿的竹林,想起爷爷采笋时的专注与虔诚。每当在超市看到包装精美的竹笋时,我总会想起爷爷的那句话:“要给大山留些。”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这份克制与敬畏,不正是我们最缺失、也最需要的吗?
夜深人静时,我打开手机,再次浏览爷爷的短视频账号。画面里,他正在竹林里忙碌着,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洒在他的身上,斑驳的光影中,我仿佛看到了大山最动人的模样。
□欧兢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