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长莺飞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看着绿草破土生长,树上顶出嫩芽,我们小时候的此刻该放风筝了。那时的风筝单调简陋,都是我们自己动手做的,玩的却快活,开心。
每到春风吹来,天上飞起了风筝,我们的心也痒痒了起来,呼朋引伴,相约放风筝。放风筝,先要做风筝。首先要找细竹子棍做风筝的骨架。最常用的材质就是竹帘子上的竹子,我们找来废弃的竹帘子,从上面挑选上三四根粗壮的竹子,抽出来做风筝的骨架。有的实在找不到竹子,会从家里偷偷的从竹帘上抽上两三根,当然被父母发现后,少不了挨一顿骂。再找张麻纸,做风筝的蒙面,找不到麻纸就用报纸替代。还要做条风筝尾巴,风筝尾巴要用洋灰纸,这种纸质结实,不容易断,分量也沉,不用太长就可让风筝保持平衡。最后要准备浆糊,浆糊也是自己做的,把白面放在勺子里,加上水,在火上熬制到发粘即可。
材料准备停当了,就开始做风筝。那时的风筝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单尾巴的,一种是双尾巴的。单尾巴的是用竹子绑一个“干”字形,两横要一样长,用细线把竹子固定好,再把麻纸或报纸按风筝骨架大小剪成一个上面为方形,下面为圆弧形的风筝蒙面,粘到风筝骨架上。在风筝骨架和风筝纸上贴几张纸条,以加固骨架和纸的链接度。用洋灰纸剪成条,连接成风筝尾巴,粘在骨架“干”字的出头处。最后要上底线,即在风筝骨架的两个连接处各拴一条线,连接起来,重点两根线形成的角度正好有利于风筝乘风飞起。
双尾巴风筝是骨架上有变化,风筝骨架是“王”字形,下面一横短一些,再短横上粘上一对对称的两条尾巴。那时满天飞的风筝多是这两种,不像现在的风筝精美漂亮,万种风情。
风筝晾干后,就能放风筝了。要找一些结实的细线绳,连接成长长的一条风筝线。用木棍钉一个工字形的风筝拐子,用来缠绕风筝线。有的保存着以前放风筝的拐子和线,就找出来。而后,我们会到院里的大门外宽敞,没有电线的空地去放风筝。放风筝大多在下午,一是下午上两节课我们就放学了,应了那句:“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二是下午风要大一些,风筝好飞起来。
放风筝时,先要测试风向,而后一个小伙伴拿着风筝,一个小伙伴拉着风筝逆风跑动,遇上风的速度合适,风筝就会一飞冲天。我们边抖线边放线,让它飞得又高又远。放风筝时几个小伙伴们还要比谁的风筝飞得高,飞得远,一直能放到天色擦黑,或直到妈妈喊回家吃饭,才意犹未尽的收回风筝。
梁建军(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