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廿四气诗谷雨三月中
□唐·元稹
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
叶间鸣戴胜,泽水长浮萍。
暖屋生蚕蚁,喧风引麦葶。
鸣鸠徒拂羽,信矣不堪听。
在春风的轻抚下,四季悄然转动,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谷雨。这不仅是春天的尾声,更是大地对丰收无尽期盼的开始。俗话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当清明的寒意渐渐消散,谷雨带着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大地,万物将迎来更加蓬勃的生长。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第6个节气,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春雨绵绵是谷雨最主要的特点,在传统农耕文化中,谷雨节气将“谷”和“雨”联系起来,表示降水状况和“雨生百谷”,“谷雨”便取自“雨生百谷”之意,反映出了节气的农业气候意义。
谷雨时节,在中国南方地区,开始明显多雨,而特别是华南,一旦冷空气与暖湿空气交汇,往往形成较长时间的降雨天气。在北方地区,谷雨是“终霜”的象征。此时无论南北,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便能茁壮成长。谷雨与雨水、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通纬·孝经援神契》中说:“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为谷雨,三月中,言雨生百谷清净明洁也。”《群芳谱》也有记载:“谷雨,谷得雨而生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雨读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这时天气温和,雨水明显增多,和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很大。古时将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鸣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时间体系,更是一套具有丰富内涵的生活与民俗系统,谷雨也不例外。
谷雨有喝茶的习俗。谷雨茶也就是雨前茶,是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又叫二春茶。谷雨茶就是谷雨这天采的鲜茶叶制成的茶叶,而且要上午采的。谷雨茶色泽翠绿,叶质柔软,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香气宜人。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
“谷雨三朝看牡丹”,此时正是赏花的好时节。牡丹花又被称为谷雨花、富贵花,谷雨时节赏牡丹的习俗在我国已绵延千年。清顾禄《清嘉录》曰:“神祠别馆筑商人,谷雨看花局一新。不信相逢无国色,锦棚只护玉楼春。”至今,山东菏泽、河南洛阳都会在谷雨时节举行牡丹花会,供人们观赏游玩。
关于谷雨的来历,据《淮南子》记载,黄帝于春末夏初发布诏令宣布仓颉造字成功,仓颉造字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并号召天下臣民共学之。由于仓颉造字功德感天,玉皇大帝也便赐给人间一场谷子雨,以慰劳圣功,这便是现在的“谷雨”节气。所以,清明祭黄帝,谷雨祭仓颉,是自汉代以来流传千年的民间传统。据《淮南子》记载,黄帝于春末夏初发布诏令,宣布仓颉造字成功,当天下了一场谷子雨。仓颉死后,人们把他安葬在他的家乡——白水县史官镇北,墓门刻了一副对联:“雨粟当年感天帝,同文永世配桥陵。”每年的谷雨,“仓颉庙会”都会在陕西白水县如期举行。
谷雨前后,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故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人们把春天采摘、食用香椿说成是“吃春”。香椿一般分为紫椿芽、绿椿芽,尤以紫椿芽最佳。鲜椿芽中含丰富的蛋白质、胡萝卜素和大量的维生素C,其叶、芽、根、皮和果实均可入药,具有健胃理气,止泻润肤等多种功效。由于谷雨节气后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因此需防“湿邪”侵袭伤身,在日常饮食中,人们会增加一些利水祛湿的食物,如玉米、茯苓、冬瓜、薏米、赤小豆等。
中医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日总给人们一种万物生长、蒸蒸日上的景象,此时野外空气清新,正是采纳自然之气养阳的好时机。人们应根据自身体质,选择适当的锻炼项目,如慢跑、做操、打球等,也可以到野外春游,这不仅能畅达心胸,怡情养性,而且还能扩大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加出汗量,使气血通畅,郁滞疏散,祛湿排毒,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身体素质。
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也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病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这一习俗在山东、山西、陕西一带十分流行。清乾隆六年《夏津县志》记:“谷雨,朱砂书符禁蝎。”“禁蝎”的民俗反映了人们驱除害虫及渴望丰收平安的心情。谷雨贴,属于年画的一种,上面刻绘神鸡捉蝎、天师除五毒形象或道教神符,有的还附有诸如“太上老君如律令,谷雨三月中,蛇蝎永不生”“谷雨三月中,老君下天空,手持七星剑,单斩蝎子精”等文字说明,寄托人们查杀害虫、盼望丰收、安宁的心理。
谷雨时节,春日的脚步已稳稳地踏遍任何一个角落。当你行走于田野之间,发现那里是最热闹的地方了。“布谷飞飞劝早耕,春锄扑扑趁初晴。”清代文豪姚鼐在其《山行·布谷飞飞劝早耕》一诗中,生动描绘了谷雨时节农忙的场景。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这句古老的农谚在谷雨时节被农人们奉为金科玉律。在此节气,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房前屋后,都能看到人们忙碌播种的身影。宋代诗人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中所写:“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份对土地的深情,对生命的敬畏,穿越千年,依旧触动人心。
“杨花柳絮随风舞,雨生百谷夏将至。”淅沥春雨中,柳絮飘扬,牡丹吐蕊,百谷茁长,春茶飘香……谷雨时节,已是暮春初夏,它奏响夏天的前奏曲,向春天挥手告别的同时,欢快地迎接下一个季节的来临。
山西晚报记者 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