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美发沙龙里纠结于“蜜茶棕”还是“雾霾蓝”时,可曾想过千百年前的古人,也在为头顶那几缕青丝或华发而费尽心思?其实,看起来颇为时尚的染发并非现代人的专利,古人也有染发的现象。不过,古人的染发哲学可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有趣——他们要么把白发染黑,要么把黑发染白,这两种截然相反的选择背后,藏着令人莞尔的人生百态。
一、为悦己者,白发染成黑发
人体因为新陈代谢的原因,到一定年龄头发会自然变白,现代生物学认为人到60岁以后白发会明显增多。古人也意识到人的须发和身体机能的密切关系,中医有“发属心,须属肾,眉属肝”的说法,凭须发就能大致看出一个人是否健康。头发变白虽为自然之理,但古人常把须发早白视为不寿之征,故对须发变白颇为忌讳。而如果人到年老,尚想娶妻纳妾,满头的白发就成为许多人的难言之隐。故不少古人就会将自己的白发染成黑发,以在妻妾面前显示自己精力未衰。据《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68岁时聘杜陵史氏女为皇后,而且一次就选嫔妃、美人一百多人,为了显示自己精力未衰,王莽“乃染其须发”。王莽此举也成为我国历史上关于染发的最早记录。
染发讨好妻妾,对夫妻之间来说本无可厚非,但在古代的男权社会,大概不少人认为如此费尽心思地讨好妻妾有失大丈夫的风度,故染发的男子就成为人们嘲笑的对象。刘宋时文人何长瑜曾写诗讽刺府僚染发:“陆展染须发,欲以媚侧室。青青不解久,星星行复出。”意思是说陆展为了讨好小老婆将白发染成黑发,可惜并没什么用,过不了多久白发又像星星一样重新长出来了。陆展染发媚侧室也成为古代文士的笑谈,清代诗人施士洁也十分毒舌:“青青转眼星星出,染发何堪侧室嗤!陆展媚人终不媚,老夫肯作效颦施。”诗中极尽讽刺挖苦之情,对陆展染发讨好侧室之举明显表示不屑。
不过话说回来,谁还没有点“不服老”的小心思呢?清代文学家吴懋谦“年届古稀,才丧妾,复买一姬,膏面染髭,以博如皋一笑。”为了博美人一笑,费尽心思地把白发染成黑发不过是古人不服老的心态罢了。对此,生性豁达的苏轼就看得特别透彻:“对花把酒未甘老,膏面染须聊自欺。”将白发染黑,看起来年轻点,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这话要是放在今天,大概能成为朋友圈爆款金句。
二、为知己者,黑发染成白发
如果说染黑头发是为了“装嫩”,那古人把黑发染白就是妥妥的“装成熟”行为艺术。在那个信奉“老成持重”的官场里,年岁竟成了衡量才干的标尺。白发苍颜者往往被视为阅历深厚,可堪大任;而少年才俊,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也常因“少不更事”四字被拒之门外。这般的偏见,使得多少少年老成之士困于年齿之限。他们胸有韬略,却因一副青春面容难以施展。于是,有人另辟蹊径——以药石之力,将满头青丝化作霜雪。南唐开国之君李昪初登相位时,自觉资历尚浅,竟道:“非老成不足压众”,于是“服药变其须鬓,一日成霜”。这般刻意为之的沧桑,既是对世俗偏见的妥协,也是对仕途的执着追求。
北宋名相寇准更是把“装老”玩出了新高度。寇准年少时便已锋芒毕露,在朝堂之上展露过人才干。宋太宗虽赏识其才,却仍不免以年岁论人,曾叹道:“寇准好宰相,但年尚少耳。”这一声叹息,道尽了那个时代对年资的执念。野史记载,寇准闻听此言后,“乃服何首乌,而食三白,须发遂变”,硬生生把自己吃成了“少年白”。这刻意催老的举动,果然让他在不久后终获相位。王巩《闻见近录》中的这段记载,似乎勾勒出一个汲汲营营的政客形象。然而《宋史》却呈现了另一个寇准——当有人劝他虚报年龄时,他正色道:“准方进取,可欺君邪?”这般铮铮之言,又分明是个耿介之士。看来,寇准到底是耿直boy还是心机boy,恐怕要成为千古悬案了。
朝堂之上,那些白发皤然的老臣们,往往承载着帝王最深的信赖。他们历经沧桑的眉宇间,镌刻着治国安邦的智慧。然而当帝王抬眼望去,看见这些本该颐养天年的老臣仍在案牍劳形,不免心生恻隐。可朝廷运转又岂能少了这些栋梁之臣?于是便有了这般奇特景象:太医奉命为老臣染黑须发,既为掩饰岁月痕迹,更为延续为国效力的期许。可见这须发是黑是白有时真不是为臣子的能自己作主的。清人洪亮吉有首《求发白》,用诙谐幽默的填词,道尽其中原委:“染髭须,染鬓发,染黑作白求宰执,染白作黑媚侧室。君不见,今人古人何太远,宁作寇准无陆展。”寥寥数语,却道尽了古代士人在仕途与私情间的两难抉择。末句“宁作寇准无陆展”,更是将两种人生选择并置对比,令人不禁莞尔。
□陈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