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文化

古代也有身份证户口本和房产证

  在现代社会,身份证、户口本和房产证是保障公民权益、明晰社会秩序的重要凭证。鲜为人知的是,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证件,其雏形在古代便已存在,成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结构、经济制度与行政管理的窗口。
  身份证,作为证明个人身份的关键证件,在古代虽形式与现代大相径庭,却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早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推行“照身帖”,这堪称古代身份证的鼻祖。《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此处的“验”即照身帖,它由官府发放,是一块打磨光滑的竹板,上面刻有持有人的头像和籍贯信息。凭借照身帖,秦国得以有效管控人口,对人员流动进行监督,也为社会治安的维护提供了便利。
  隋唐时期,官员的身份证为“鱼符”,以不同材质区分官员等级,“亲王以金,庶官以铜,皆题其位、姓名。”(《新唐书·车服志》)鱼符不仅是身份象征,更是官员出入宫廷、执行公务的凭证,关乎国家政务的正常运转。到了宋代,鱼符演变为“鱼袋”,虽不再直接刻有身份信息,但官员腰间佩戴的鱼袋颜色、装饰依旧是身份地位的标识,彰显着封建等级制度。
  户口本,在古代称为“户籍”,是国家掌控人口、征收赋税、摊派徭役的重要依据,其历史源远流长。西周时期,已有对人口进行登记的制度,《周礼·秋官·司民》记载:“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到了汉朝,户籍管理更加严格,编户齐民制度将百姓编入国家户籍,详细记录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田产等信息,“户口毕具,事无遗失”,以便朝廷全面掌握人口情况,稳定社会秩序。
  隋唐推行“输籍定样”,根据百姓资产划分户等,作为征收赋税的标准。这一时期的户籍档案保存极为严谨,如敦煌出土的唐代户籍残卷,上面的信息清晰详实,足见当时户籍管理的规范。宋朝的“五等丁产簿”,将户籍与财产挂钩,不仅记录人口,还对土地、房屋等资产进行登记,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管理需求。
  房产证,在古代称作“地契”“房契”,是房产所有权的法律凭证。早在西周时期,土地交易便有契约为证,《周礼·地官·质人》记载:“大市以质,小市以剂。”这里的“质”和“剂”便是买卖土地、房屋等不动产的契约文书。秦汉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地契的作用愈发重要,成为土地所有权的关键证明。
  明清时期,房契制度更为完善,契约上详细记录房屋的位置、面积、四至边界、交易价格等信息,还需有中人见证、官府盖章方能生效。如徽州地区保存的大量明清地契,格式规范、内容完备,是研究古代房产交易与产权保护的珍贵资料。这些房契不仅保障了房产所有者的权益,也为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古代的身份证、户口本和房产证,虽在形式、制作工艺和管理方式上与现代有着显著差异,但它们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和历史价值却一脉相承。

□贺源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5-15期

  • 第2025-05-14期

  • 第2025-05-13期

  • 第2025-05-12期

  • 第2025-05-09期

  • 第2025-05-08期

  • 第2025-05-07期

  • 第2025-05-06期

  • 第2025-04-30期

  • 第2025-04-2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