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博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采访梁思成、林徽因先生后人

“守住传承和保护的本真与初心”

  •   7月5日,《求真·1937》——纪念佛光寺发现88周年主题展在佛光寺东大殿旁揭幕。展览围绕营造学社一行四人抵达佛光寺7天时光的记录展开叙述,带领观众一同回到1937年发现佛光寺唐代建筑的重要时刻。山西晚报·山河+记者在现场采访了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的后人:孙子梁鉴、外孙女于葵和外孙于晓东。
      “宝宝,妈妈不知道要怎样告诉你许多的事,现在我分开来一件一件的讲给你听。第一,我从六月二十六日离开太原到五台山去……”此次展览上,林徽因写给8岁女儿梁再冰的信,让佛光寺的发现故事更为饱满生动。
      于葵接受采访时介绍:“谁也想不到这一封写给8岁孩子的家书,详尽记录着外公外婆抵达五台山的过程,信中还有手绘的地图,还精准显示了他们换乘的交通工具。”她表示,深入研究外公外婆,她能够感受到外婆“自讨苦吃”背后的精神旨意。她透露,母亲梁再冰曾对她讲过,自己儿时虽然对“营造学社”以及林徽因所从事的工作不太清楚,但能感受到梁林对营造的热爱入骨入髓,这份执着与热爱的精神,也深刻影响着后人。
      从1991年起,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的孙子梁鉴便开启了佛光寺之行。他也是梁林孙辈们到山西和驻足佛光寺最频繁的。梁鉴介绍,第一次到佛光寺,那时候还需要找人取钥匙开门才能进去,不像现在参观者这么多,还有许多博主、研学团队来到这里,“这么大的人流量,在当时是无法想象的”。先辈们留给他最多的,还是“脊梁精神”,其中有传承,更有守护与保护。
      梁鉴虽然没有专门从事古建筑研究和保护工作,却受前辈影响,热爱收藏和研究古物,身边也围绕着一群热爱古建筑的发烧友。他说,山西是古建最多的地方,是当之无愧的“国宝热土”,仅仅从美的角度来讲,就已经足够吸引人,值得无数次到访和“朝拜”。梁鉴表示,未来,他希望更多文物工作者能够科学、合理地保护文物、守护好古建筑。
      梁林留下来的“学习精神”深深影响后人。2005年,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的外孙于晓东第一次抵达佛光寺,伫立在东大殿前久久不肯离去。如今,梁林孙辈很少有人从事营造工作,但整个家族沿袭传承下来的宝贵的先辈精神之一,就是都保持着学习的好习惯,“无论现实条件如何,梁林的后人们都非常勤奋,每家人都非常喜欢学习。”于晓东说。
      于晓东表示,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古建、关注文物,这是一件幸运的事情。他说:“年轻一代更要关注文物、为文物发声,守住传承和保护的本真与初心。”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孙佳森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04期

    • 第2025-07-03期

    • 第2025-07-02期

    • 第2025-07-01期

    • 第2025-06-30期

    • 第2025-06-27期

    • 第2025-06-26期

    • 第2025-06-25期

    • 第2025-06-24期

    • 第2025-06-2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