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夏天特别热的时候,虽然没有空调,没有冰箱,但我们也有自己的解暑妙招。
父亲从外面买回来的西瓜,还保留着太阳暴晒过的温度,我们几个孩子等不及西瓜自然凉下来,把它洗干净后放在水缸里,西瓜一会儿就凉了。西瓜被切开的时候,孩子们早已按捺不住了。经过水缸冰镇的西瓜,甜甜凉凉,沁人心脾,别提多舒服了。除了西瓜,各种瓜果都会被我们放进水缸里冰镇一会儿,那滋味别提有多爽了。当然有人家的院子里还有水井,经过井水冰镇的西瓜,就更解暑了。
那时候大家住的都是平房,家里也没有什么地板砖、大理石之类的,地面都是用砖砌的,中午最热的时候给地上洒些凉水,马上就会有降温的效果。夏天家门口的地上每天都会被泼水降温,到了傍晚时,在地上放一矮桌,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晚饭,地气阴凉湿润,有微风拂过时,更觉惬意。
小孩们在夏天里喜欢跑跳玩耍,跳皮筋、跳格子,在大院里玩藏猫猫,而夏天大家最喜欢聚集的地方就是大院中间的水管周围,无论玩什么,只要跑跳得出了汗,就跑到水管前,拧开水龙头冲冲手、脚,冲冲胳膊,更有甚者直接在水龙头下猛灌几口凉水,一下就把身上的热气赶跑了。
那时候还没有电风扇,大部分人家里用大蒲扇扇凉,当时我们院里也只有一把大蒲扇,其余的扇子都是自己做的。记得有一年哥哥找来一块大硬壳纸,剪成蝴蝶形扇面,把筷子从中间劈开一半,把剪好的扇面插进去,用线把扇面和筷子固定好,一把扇子就做好了。我们摇着自制的扇子,美滋滋的。扇面空白的地方,二哥还给题上了诗:“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要借,单等立冬。”
有一年夏天,我随母亲去柳巷逛街买衣服,走到又累又渴时,母亲给我们买了一根冰棍,那种又甜又凉又香的味道,让人一瞬间就精神了,忘记了炎热,忘记了饥渴。
那时候最热的三伏天,母亲会把一年里积攒下的绿豆拿出来熬绿豆汤。绿豆汤放凉后,上学、上班的人们一回到家,“咕咚咕咚”几口就喝干了一碗,暑气顿消。母亲还会做凉粉,配上葱丝、黄瓜丝,浇上蒜、醋调和,饭前来一碗,那叫个熨帖。
那时父亲所在的工厂到了夏天会给职工们做汽水喝,偶尔父亲会装一饭盒带回来,小孩子们都抢着喝,喝完后打嗝冲出来的气都是甜蜜的味道。那时候降温条件虽没有现在好,但在得到凉爽的那一瞬间,孩童内心的快乐和幸福感却是满满的。
杨德莲(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