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子夜

归去来

  归去来兮,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这个学期里出现了很多之前从未遇到的问题,在更多时候我总是在追赶时间,不能说没有一时闲暇,却常常陷入各种焦虑与困境当中。不过好在,到今天为止,最后一场考试已经结束了,假期的到来令我松了一口气。
  因为第二天要赶上早上七点回家的飞机,想起多月未见的父母心中颇有几分慨然,辗转难眠,又将陶潜的《归去来兮辞》拿出来看了看。突然觉得我这个将要归家的现代人与陶潜当时的境况竟有几分相似。陶潜外出做官是因为“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无论什么时代的人们,他们总是要生活的。即使生于古时,长于诗书之家,生计之苦依旧没有放过陶渊明,做官是生活所迫也是人事所望。然“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家耕读,弃官不做,又是陶渊明的天性之选。在某种意义上,陶渊明的抉择,成就了他自己,也成就了一种千年来国人心底的隐逸情怀,在此之前或许有很多归隐山林的贤士大儒,但陶渊明与之大部分人都不尽相同,或许这些人的初衷都是不愿意摧眉折腰事权贵,或者不堪官场浊恶之风,但他们没有表现出来的,是如陶渊明一般的老农情怀。陶渊明是真的性本爱丘山,真的躬耕于南山,愿意同很多当世农人往来。毕竟千金之器易求,素心之人难觅,或许陶潜不辞官于历史而言只是多了一个风尘小吏,而于文学来说就是少了一位天性质朴的农耕诗人。
  无论是出于怎样的原因与目的,陶潜最终是选择了遵从本心,其间的挣扎思索,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相信,陶渊明在离开时一定是欣喜的,就像现代每一个将要归家的人一般,无限靠近我们所希望的事物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我们自己或许都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幸福。就像文中“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很自然的一份欢愉。这样的欣喜是明丽温暖的,就像陆游所说“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后世人们对于这句诗的解释多着眼于“风尘”二字,多强调作者厌恶官场之上的浊恶世风与自身高洁的品行。但在我看来,“归家”确是两句中最难以忽略的温暖情致。世之老叟,行走在外,最为动人之情的莫过于两地相思。这一点我们与古人是共通的。
  现代社会中人们同样因为各种原因,为了读书,为了生计,或者是为了其他的不得已的原因而长久地客居他乡,虽音书不断,但每一次离别与相聚都显得那样的无奈与匆忙。尤其在年关之时我们于人声鼎沸时归来,又在平复寂静后离去。千年之下,千里之中,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团聚时刻,但在很多时候都难以实现。好在,我的假期还有很多时间,我可以做的是珍惜眼下尚未开始的每一天。
  归去来兮,无论古今,我们都在人生道路上一次又一次地分别与相聚。每一次,呼唤我们回去的是田园,只是与陶渊明的田园不同,现代人的田园在各自的心里。我们在梦中无数次描摹故乡的样子,或许每个人的故乡,并非是像陶渊明一般有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景象,但是我们毫不怀疑的是,每个人的故乡一定会有一轮金黄的圆月曾经挂在天边,等待着我们与家人再次相聚。
  归去来兮,归去来兮,归家之期已到,愿故乡的圆月能照见每一个离家的游子归乡。

暨南大学 李可欣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8-04期

  • 第2025-08-01期

  • 第2025-07-31期

  • 第2025-07-30期

  • 第2025-07-29期

  • 第2025-07-28期

  • 第2025-07-25期

  • 第2025-07-24期

  • 第2025-07-23期

  • 第2025-07-2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