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无事,带女儿上街闲逛。
在一路口,一对残疾夫妇正满怀深情地向过往路人演唱着《为了谁》。不时有人在他们面前的小盆子里丢上伍角、一元或者更多。我拿出伍元钱,递给女儿,让她也去把钱放在小盒子里。听完残疾夫妇虽不专业但很深情的演唱,我们继续闲遛。
前面围着许多人,我和女儿也挤上前去,只见一个十八九岁的小伙子,跪在地上,身前摆着一封“求援信”,信中大意是寒窗苦读,终于考上大学,但因家境贫困,不能缴清学费,特向过往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请求援助等等。词真意切,字迹隽秀。女儿动容地看着我,虽没作声。但我知道她希望我能有所表示,但我摇摇头,拉着她挤出人群再继续向前走。
“擦皮鞋哟!”路边,一位五六十岁的老太太吆喝道。
我看了看女儿,坐下,擦起皮鞋来。我不时望望女儿,多嘴的她现在一直都翘着嘴,冷冷地对我瞅了又瞅。我知道她对我不肯“献一点爱心”给那位年轻的“大学生”心存不满,甚至愤怒。
擦完皮鞋,女儿生气地往回走,不愿再陪我逛街。回到家,我问她为什么生气。
她说:“你好‘财(吝啬)’哟,干吗不肯给那个哥哥几块钱吗!”
我笑了笑,对她说:“刚才,我们一起看见了三个相对而言的弱者。但是,那对残疾夫妇和老奶奶,是用劳动来获取他们想要得到的报酬。而那位年轻的哥哥,却是希望用人们的同情获得他需要的金钱。在劳动和同情这两个方面,我当然是更尊重劳动……”
□李逢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