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文友老朱是赣州市兴国县人,多次邀请我去他家乡做客。他介绍说,兴国县是闻名全国的红军县、烈士县、将军县和苏区模范县。毛泽东同志曾称赞兴国人民创造了“第一等工作”,并亲笔书写了“模范兴国”的奖旗授予兴国。
初夏的一天,我启程去了兴国。
兴国从公元236年建县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漫步平固街历史文化街区,可感受岁月的沉淀与文化的韵味。走进东韶古村,古老的深宅大院令人叹为观止。被誉为“风水宝地”的高多村,龟裂丹霞景观是难得一见的自然财富。兴国的美景看不完,兴国的美食吃不够,最令我难忘的是一道主席命名的江西名菜——四星望月。
四星望月,是兴国县的一道传统菜肴,属赣菜系赣南客家菜一支,俗称“兴国粉笼床”。
1929年4月,毛泽东同志率部队来到兴国县,兴国县的党组织负责人为了款待他,准备了一道当地特色菜肴——蒸笼粉鱼。毛泽东看到桌上摆放着四碟小菜围着一个竹蒸笼,询问这道菜的名称,因为当时并没有什么正名,大家众说纷纭。毛泽东灵机一动,就为其取了一个名字——“四星望月”。这道菜已被列入“十大赣菜”中。
在赣南客家人的青砖老灶间,四星望月从来不只是道菜。在四星望月中,“四星”是指拌鱼丝、酸芋荷梗、金黄腊肠、春笋炒肉,而这“月”是指蒸笼粉鱼。
当竹制蒸笼揭开的刹那,袅袅白雾中升腾的是八百年迁徙史,是红土地里长出的生存智慧。
那方浸润了米香的粉蒸鱼,是这道菜最温柔的底色。鱼选用的是宁都草鱼,米粉并非简单配角,而是赣江流域稻作文明的延伸。将早稻米炒至微黄,混合八角、桂皮研磨成粉,鱼被这混了调味的糙米粉裹挟,在文火慢蒸中完成了从油腻到醇厚的蜕变。
四角拱卫的配菜如星子列布:兴国鱼丝用草鱼茸与红薯粉反复捶打而成,似银河垂落;酸芋荷梗脆嫩爽口,是客家妇人秋日腌制的时光标本;金黄腊肠泛着松木熏香的气息,切片后能透出秋日斑驳的光影;最后一味时令山珍,有可能是春笋冬菇,抑或是旁的时令滋味,总随着节气更替讲述不同的山林故事。中央的粉蒸肉如月轮初升,周围四碟小菜恰似拱卫的星辰。
这道诞生于困顿年代的菜肴,如今已成江西饮食美学的图腾。如今赣南人家办喜宴,仍要保留这道压轴大菜。蒸汽氤氲中,游子能尝出母亲指缝间漏下的米香。当筷子拨开绵软的米粉肉,触碰到的不仅是食物的温度,更是客家人将苦难化作诗意的能力。
在快餐文化席卷的今天,四星望月依然固执地要求食客慢下来——就像赣江水流经十八滩那样,有些滋味需要时间沉淀,有些文化值得品味。
张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