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夜读

文化自信的历史逻辑与时代价值

——评金惠敏主编《中国文化自信之路》

  •   《中国文化自信之路》(三卷本)金惠敏主编 山西教育出版社
      该书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及202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丛书分为近代卷(1840年—1919年)、现代卷(1919年—1949年)、当代卷(1949年—新时代)三卷,是一部全面梳理1840年以来中国文化自信思想发展历史的专著,也是一部系统考察1840年以来中国文化自信思想重新建构历程的著作。该书围绕“文化自信”理论发展历程,系统深入地探讨了历史与时代、观念与实践、自我与他者、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等重大理论命题。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文明冲突论甚嚣尘上的今天,如何理解中国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与当代意义,成为关乎民族复兴的重要命题。金惠敏教授主编的三卷本《中国文化自信之路》(近代卷、现代卷、当代卷),以宏阔的学术视野和严谨的理论架构,系统梳理了从近代到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生成脉络,为我们理解这一命题提供了全景式的认知框架。这部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的学术力作不仅填补了该领域系统性研究的空白,更以其“历史—理论—现实”的三维透视,展现出独特的学术价值。
      近代卷以“裂变—坚守—自强”为主线,深刻揭示了传统文化在现代性冲击下的转型轨迹。开篇“天下裂变”的分析颇具创见,指出鸦片战争前的经学求真思潮和士人转型已经预示着传统文化自我更新的内在动力。著者通过对“中体西用”“西学中源”等理论的重新解读,跳出了“冲击—回应”的简单模式,展现出中国知识人在文化危机中构建主体性的思想努力。尤为精彩的是对“中华民族精神”近代书写的梳理,将梁启超的“少年中国”、章太炎的“国粹”论等不同路径统一在文化自觉的宏大叙事中,揭示了近代文化民族主义的多重面向。
      现代卷聚焦1919年至1949年的文化思潮,以“开放—革新—救亡”为分析框架,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该卷的创新之处在于采用多元视角并置的方法:既分析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实践,又考察新儒家“返本开新”的探索,同时关注自由主义者的“整理国故”运动。这种多维度的叙述打破了以往研究中党派立场的简单对立,呈现出文化转型的复杂图景。其中对延安文艺座谈会与“民族形式”讨论的再解读,为理解革命年代的文化自信提供了新视角。
      当代卷以“自立—自省—自觉—自信”为线索,系统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化建设历程。该卷亮点在于:一方面深入分析“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等方针的文化哲学内涵,另一方面敏锐捕捉到改革开放后文化思想的范式转换,如张岱年“综合创新论”、费孝通“文化自觉”等理论的承继关系。在“新时代文化自信”章节中,著者创造性地将“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论述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勾连,展现出中国文化自信的世界意义。
      从现实意义来看,这部著作对当前中国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在文化传承方面,它揭示了中国文化“常”与“变”的辩证法则,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历史镜鉴;在文化创新方面,它梳理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轨迹,为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在文明互鉴方面,它提出“文化间性”理论,为中国参与全球文明对话提供了学理支撑。
      总之,《中国文化自信之路》不仅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更是一部记录中华民族精神成长的思想史诗。它告诉我们:文化自信绝非盲目自大,而是在历史长河中淬炼出的精神定力;面向未来,这种自信必将为民族复兴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邓吉忠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8-14期

    • 第2025-08-13期

    • 第2025-08-12期

    • 第2025-08-11期

    • 第2025-08-08期

    • 第2025-08-07期

    • 第2025-08-06期

    • 第2025-08-05期

    • 第2025-08-04期

    • 第2025-08-0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