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国的杂技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表演,在国际上产生着日益广泛的影响。然而,你知道我国古代的杂技是怎样的吗?
据古文献记载,我国最晚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杂技。《庄子·徐无鬼》中说,楚国勇士宜僚双手能同时抛接九个丸铃,八个在空中,一个在手中。
到汉代,杂技已非常盛行,被称为“百戏”。当时的统治阶级上自皇帝,下至一般地主,宴饮时多演杂技歌舞,寻欢作乐。因为杂技和歌舞一起表演,有乐器伴奏,所以后人多以“乐舞百戏”相称。汉代杂技中已有了钻圈表演,当时叫“冲狭”。当时的文学家张衡曾以“冲狭燕濯,胸突铦锋”来形容钻圈表演。魔术表演者当时称为“眩(huàn幻)人”。他们表演的节目有吞刀、吐火等。此外,还有跳丸、走索、飞剑、舞轮、戴竿、耍坛子、耍折棍、燕跃、角抵、马术、转石戏、鱼龙戏、豹戏、雀戏、猿戏、长袖舞、折腰舞等。
到了隋、唐,杂技艺术有了更大的发展,演出规模更为庞大。唐玄宗李隆基常在兴庆宫勤政楼举行宴会,届时,楼下大道上百戏杂陈,走索、弄丸、舞剑、寻撞等等,无所不有。在他生日时,还要表演马舞为他祝寿。唐代文学家张说《舞马词》中说:“屈膝衔杯赴节,倾心献寿无疆。”而且当时狮子舞也已流行。
宋代的杂技遍及城乡,节目更是繁多。宫廷内有百戏教坊,村落里有百戏艺人。当时杂技节目有踢瓶、踢磬、踢拳、弄碗、弄花鼓、弄花球、摔跤、上竿、打弹、过刀门、壁上睡、吃针、吐五色水,教熊使棒、猴呈百戏、使唤蜂蝶、踏跷等几十种。当时魔术表演达到了“弄假象真,将无作有,逡巡酒熟,顷刻花开,变化百端,奇巧万状”的水平。
明代杂技在一些反映宫廷和城市生活的图画中有所表现。如《宪宗元宵行乐图卷》《南都繁会图卷》等。这时的狮子舞中狮子的形象和今天所耍的狮子相同。而当时杂技又有“江湖把戏”“杂耍把戏”“京人把戏”之分。
到了清代,由于我国古典戏剧演出日趋完善,说唱念打并重,杂技表演的一些技巧被吸收融合进去。董以宁在《席上看弄丸歌》中描写了山东地区一次精彩的杂技表演:“临淄即墨天下闻,斗鸡走狗纷如云。……手持一丸摩云天,一丸未落复一丸。双丸将落承以顶,须臾重入云中看。更出七丸在肘后,两手承蜩左复右。旁有少年拍手嗤,大言此技安足奇。摩顶至地身倒悬,以足弄丸目不施。七丸上下声相击,击声一依鼓为节。”像诗中描写的“以顶倒立,足弄七丸”这样高超的技艺,在今天恐怕也是很难达到的。
□闫泽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