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文化

古人的“逛街”与购物

  现代人周末逛商场,吃喝玩乐一站式搞定。那在没有商场、交通不便的古代,人们去哪儿“逛街”购物呢?这背后,是一部市场形态的变迁史。
  在物质匮乏的早期,吃饱不易,交易稀少。随着生产力进步,有了剩余产品,人们需要交换,市场自然产生。《易经》提到神农氏“日中为市,聚天下之货”,把市场发明归于这位传说帝王。其实,物品交换是人类生活的自然需求,早期市场是社会自发形成的,并非官府或某位领袖的创造。
  当交易日益频繁,临时交易点就固定下来成为市场。这时,官府开始介入管理。人口集中的城市成了市场主要所在地,“城市”一词也由此而来。西周时期,官府正式管理城中的“官市”,规定了地点、规模、形制和时间。根据《周礼》“面朝后市”的规划,最早的官市设在王宫后面,方便宫廷采购。后来,普通市民成了消费主力,加上王宫安全考虑,官市逐渐迁到了离宫城较远的地方。
  唐朝以前,官市被严格限制在固定区域,四周筑有高墙,像独立的“城中城”。都城长安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居民住在有围墙的“坊”里,定时出入;商业则集中在专门的“市”里,主要是东市和西市。东市靠近皇宫贵族区,专卖高档奢侈品;西市临近平民区,商品更大众化,又因靠近丝绸之路入口,聚集了许多胡商,有存放货物的“波斯邸”,售卖大量进口货,非常热闹。还有个南市,主营牲畜买卖。
  这种被高墙围着、定时开关的官市,给市民带来不便。随着商业发展,人们购物需求增加,更灵活的社区市场出现了。唐朝中后期,坊墙和市墙逐渐被破坏,商业活动冲出了官方限定区域。居民区(坊)里也开起各式店铺:崇仁坊以乐器铺闻名,宣阳坊集中了丝绢铺,延寿坊金银玉器店林立,平康坊则因青楼聚集而吸引人。官府统一管理的商业格局被打破了。
  到了宋朝,坊市制度彻底消失,百姓可以临街开店。商铺在门口摆摊,一度影响交通市容。宋朝官府的管理比较灵活:在店铺门前约五步远立一根“表木”,表木以内区域允许店主自由摆摊、种树、搭凉棚。这既规范了秩序,又保留了活力。相比唐朝坊墙外的冷清,宋朝街道充满了热闹的市井气息。
  那么,农村或偏远地区的人如何购物呢?靠的是遍布城乡的“草市”。草市是民间集市,多设在乡村、城郊、交通要道或商品产地附近,非常灵活。产茶区有茶市,渔港边有鱼市,养蚕地有蚕市。白居易诗中就写过浔阳江头清晨鱼市卖鱼的场景。草市极大方便了乡村居民,一些位置好、规模大的草市,后来甚至发展成了集镇或县城,比如宋朝延津县的草市镇。
  古代也有类似现代“购物节”的盛事,那就是依托寺庙道观举行的“庙市”(庙会)。寺庙的宗教活动吸引人流,带来了商机。庙市在唐朝中后期兴起,宋朝达到鼎盛。据载,北宋都城东京(开封)一年中大型庙会就有25次之多!著名的大相国寺,一个月内就有五次庙市。庙会上商品琳琅满目:各地小吃、日用百货、古董文玩、花鸟虫鱼,甚至进口货,应有尽有,吸引了全城百姓,是当时的“网红打卡地”。
  从“日中为市”的简单开始,到突破围墙的街市繁荣,再到草市庙会的遍地开花,古人“逛街”购物的方式不断演变。这些市场不仅是交易的场所,更是古代社会经济生活、城市发展和市井文化的缩影,见证了千年来那份热闹的烟火气。

□胡文洲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8-15期

  • 第2025-08-14期

  • 第2025-08-13期

  • 第2025-08-12期

  • 第2025-08-11期

  • 第2025-08-08期

  • 第2025-08-07期

  • 第2025-08-06期

  • 第2025-08-05期

  • 第2025-08-0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