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时节潮湿阴暗,室内闷热难耐,令人生厌。“三日雨不止,蚯蚓上我堂。湿菌生枯篱,润气醭素裳。”(梅尧臣《梅雨》)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中“吐槽”:“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霉也。”
此时衣物不仅容易受潮,洗后也不易干,甚至会产生异味。在没有空调、烘干机和除湿机的古代,老祖宗在除湿防霉方面已经展现出了非凡智慧。
香在古代运用广泛,在梅雨季湿热的天气,古人在书房、卧房、客厅等场所都常备熏香。“阴成形,阳化气”,香阳气十足,用香除湿的确是个好方法。
古人把艾草、菖蒲、苍术等做成熏香粉,于铜炉中闷燃,用烟雾除湿祛秽,不仅驱除蚊虫,还能提神醒脑。宋人潘良贵在《夏日四绝》里说:“扫地焚香避湿蒸,睡馀茶熟碾声清。”明代养生专著《遵生八笺》中也提到,香与药同源,可帮助人们调理身体。
除此之外,熏笼对于古人来说是生活中离不开的常用之物。上至宫廷、官宦大户人家,下至寻常百姓,生活中都会用到。
古人使用熏笼熏烘衣被时,先将一盆热水放到笼罩下面,将要熏烘的衣物、被褥等摊铺在笼罩上,热气浸润衣物、被褥,然后再将炭火盆放在笼罩下,并加入香料。此时热气和香气同时对衣物、被褥熏烘,经过熏烘的衣物、被褥香气持久不散,让除湿变得风雅起来。
为了祛湿,古人睡觉也有讲究,对床和睡姿都有要求。
《养生随笔》云:称床大小,高五六寸,其前宽二尺许,以为就寝伫足之所,今俗有所谓“踏床”者。除此之外,在晚上睡觉时,床要有合适的高度,不能挨着地,也不要直接挨着墙壁,即使是床头,也需要隔着一层木板。因为“壁土湿蒸”,人如果直接挨着墙壁或在地板上睡,湿气也很容易侵袭进身体。光这样还不够,《竹窗琐语》说:“黄梅时,以干栎炭置床下,堪收湿,晴燥即撤去,卧久令人病。”梅雨季的时候,古人还要在床下放置干净的木炭来吸收湿气。
古代运动健身操不少,除湿也有功法。
清代民间就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能强身健体、提升元气的导引功法,共24法,每一个都对应不同的疗法,其中就包含祛湿消肿功:平坐于垫上,抬起一条腿,屈膝到胸前,用两只手攀住抬起的这只脚,尽力蹬直、收回,蹬直、收回,做到大腿微微出汗,有点像某种拉筋活动。做完后,腿脚和肩背部都有些麻酥酥的感觉,淤滞消肿就被激发起来,慢慢运化掉了。
这个动作其实就是在按摩承山穴,该穴位是人体的一个祛湿大穴。常常按摩承山穴,能将湿气逐步排出体外,达到无湿一身轻。
□陈国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