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健康

手无缚鸡之力不是“自然衰老”警惕肌少症

肌肉是人体最大的代谢器官,肌肉的健康关系到全身健康状态

  •   步履蹒跚、握力下降、起身困难,这些常被误认为“自然衰老”的现象,很可能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肌少症在作祟。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群中,肌少症的发生率约为10%;到了80岁以上,这个比例能飙升到30%50%。
      肌少症究竟是什么样的疾病?为何会困扰如此多的老年人?又该如何预防和治疗?近日,山西晚报·山河+记者专程采访了山西省老年医学会肌少症分会副会长兼总干事、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医师李洁茹,为您全面解读这一容易被忽视的老年健康问题。
      肌少症并非只是年龄问题
      “我一直以为是我年龄大了,走得慢,没劲很正常,直到摔骨折住院后,才知道这是一种叫做肌少症的疾病。”今年72岁的退休教师张大爷在接受山西晚报·山河+记者采访时感慨道。他在过去两年中体重下降了5公斤,稍微干点活就累得得气喘吁吁,走路也越来越慢,在一次轻微绊倒后髋部骨折,在骨科治疗后又转到了神经内科,最终在医院老年医学科被诊断为肌少症,并接受了针对性干预。
      张大爷的经历并非个例,根据中国人群肌少症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社区老年人肌少症的患病率为8.9%-38.8%,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且随着年龄增加,肌少症的患病率显著增加,80岁及以上老年人肌少症患病率可高达67.1%。这种被称为“隐形健康杀手”的疾病正悄然侵袭着全球老龄化人口。
      李洁茹介绍,肌少症是一种与年龄增长相关的肌肉质量减少、肌肉力量下降和身体功能减退的综合征。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消化吸收功能减退、运动量减少以及疾病增加等因素都会导致肌肉量减少。日常生活中,老年人提不动重物、走路慢或者耐力差等表现,都可能与肌少症有关。
      肌少症根据病因大致分为原发性肌少症和继发性肌少症两类。原发性肌少症主要是与年龄相关。继发性肌少症主要与营养不良、疾病(比如糖尿病、限制人体活动的残疾及慢性心、肺、肝、肾疾病、脑血管疾病)、滥用药物、体育活动减少、不良的生活方式(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吸烟、酗酒)等有关。
      “很多人认为人老了就会没力气,这是自然现象,但实际上当肌肉流失到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需要干预的疾病。”李洁茹解释说,肌少症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多见,然而,随着现代人工作、生活方式不断变化,肌少症的发生逐渐低龄化。经常久坐、久卧的人群,运动及活动量的减少会导致其身体肌肉缓慢减少,一些减肥人群因长期的营养不良也会使人体内肌肉流失。此外,肿瘤、炎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也可能诱发或加重肌少症。
      需要注意的是,肌少症不是“瘦子”的专利,老年肥胖患者也可能存在肌少症,“肌少性肥胖既存在肌肉减少又存在脂肪含量增加,看起来跟正常人体型无差别,但仍属于肌少症。”李洁茹提醒道。
      肌少症虽然在老年人群中症状最为明显,给人感觉它离我们比较遥远。但肌肉流失的过程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所以千万不要忽略肌少症。李洁茹强调,肌肉是人体最大的代谢器官,占体重的40%左右,它不仅负责运动,还参与代谢调节、免疫功能甚至认知功能,肌肉的健康关系到全身健康状态。
      肌少症已成老年健康“隐形杀手”
      “在老年科,肌少症的患病率高达60%以上。”李洁茹的语气中透露出担忧,生活中人们对肌少症缺乏基本认知,很多患者出现症状后乱求医,有的去看骨科以为是关节炎,有的去看神经内科以为是神经病变,辗转多个科室才得到正确诊断,这些都是临床常见的误区。
      肌少症初期表现为活动能力下降,从走路变慢、上下楼梯吃力,到无法独立完成穿衣、洗澡等日常活动,再慢慢演变成步履蹒跚、下床困难、不能直立等。由于肌少症常与骨质疏松并存,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骨折等后果,让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李洁茹表示,肌肉是身体的“保护伞”,肌少症患者腿部肌肉力量不足,平衡能力差,容易站立不稳、步履缓慢,跌倒风险比普通人高3倍以上。而老年人一旦跌倒,髋部骨折等严重损伤可能导致长期卧床,甚至危及生命。
      有数据显示,肌肉力量每下降5千克,跌倒风险增加2倍;肌肉量每减少10%,胰岛素抵抗风险上升15%;肌少症患者的5年死亡率更是比非患者高出22%。此外,人体肌肉组织减少10%会导致免疫力下降,感染风险增加;减少20%会导致伤口愈合减缓、皮肤变薄、感染及虚弱。
      当然,肌少症带来的经济负担也不容小觑,相关的医疗费用、护理需求和生产力损失构成了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一项研究估计,肌少症导致的直接医疗费用占总医疗支出的10%以上。“我们需要提高对肌少症的认识,它不仅是医疗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李洁茹强调。
      早期识别肌少症至关重要
      “早期肌少症症状并不明显,很容易被忽视。如果你发现家里的老人动作明显变慢,总说自己没劲,体重不明原因下降,就要警惕肌少症的可能性了。”李洁茹列举了几个危险信号:
      身体活动能力下降,比如走路速度变慢、步伐变小,过马路时绿灯时间不够用,平衡能力变差,极易摔倒;非刻意减重的情况下,6个月内体重下降超过5%。与普通消瘦不同,肌少症患者肌肉松弛、单薄,用手触摸,能明显感觉到肌肉缺乏弹性和力量;肌肉力量消退,比如原本能轻松拎起的购物袋,如今却感觉沉重费力,拧不开瓶盖、拧不干毛巾等;座椅上起身、上下楼梯时,明显感到双腿无力,需要扶手辅助等。
      发现这些苗头就要提高警惕了,李洁茹表示,可以先在家里测量一下肌量、肌力、身体活动的能力,小腿围测量作为肌少症门诊初筛工具最简单便捷,用软尺测量小腿最粗处,男性小于34厘米,女性小于33厘米提示风险;家里有握力器的,也可以通过握手力来进行测试,男性低于25公斤,女性低于18公斤为异常。如果担心自己发生了肌肉减少症,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评估。
      “诊断需要肌肉质量减少加上肌肉力量或躯体功能下降,我们有一套详细的评估流程。”李洁茹介绍,医院会通过进一步检测来判断是否确诊“肌少症”,包括肌肉力量(常用握力测试)、肌肉质量(通过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DXA或生物电阻抗分析BIA)和躯体功能(常用6米步行速度测试)等,一旦确诊,会为患者制定个体化干预方案。
      一般来说,通过测量小腿围联合握力即可进行肌少症的初级筛查。李洁茹提醒,“早期识别肌少症非常重要,因为肌肉流失在初期是可逆的。不要等到症状明显才就医,定期体检时就应该关注肌肉健康。建议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评估一次肌肉状态。”
      营养干预与科学运动双管齐下
      “明确诊断为肌少症后,应该采取综合干预策略。”李洁茹表示,“营养干预和科学运动是两大基石,缺一不可。”
      根据2023年发布的《老年人肌少症防控干预中国专家共识》建议,无明显运动禁忌的老年肌少症患者均应进行科学的运动训练,可有效改善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肌肉力量和步行速度;推荐将有氧训练、抗阻训练、平衡训练及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等训练方式有机结合,同时强调运动干预应当联合营养干预。
      “营养方面,蛋白质摄入至关重要,老年人普遍存在蛋白质摄入不足的问题。”李洁茹表示,和年轻人相比,老年人需要更多的蛋白质摄入,每天每公斤体重需摄入1.0-1.5克蛋白质,以优质蛋白质为主,例如鸡蛋、牛奶、瘦肉、鱼虾、大豆类食物等;肌少症患者每天每公斤体重需要摄入1.2-1.5克蛋白质。
      “除了蛋白质,维生素D补充也很重要。”李洁茹补充道,“维生素D不足与肌肉无力、跌倒风险增加相关,建议维持血液中25-OH-D水平在30ng/mL以上。”
      抗阻运动是延缓肌肉流失的另一重要支柱,它能够直接刺激肌肉蛋白质合成。单纯营养干预可使肌肉量增加1.5千克,联合抗阻训练(如哑铃、弹力带锻炼)则能提升至2.8千克。李洁茹解释,“我们推荐每周至少3次,每次30-45分钟的中等强度抗阻训练。”
      在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科针对老年人的抗阻训练主要包括:举小哑铃、坐位抬腿(股四头肌训练)、弹力带练习等。“锻炼是一种运动处方,需要在专业医生的评估指导下进行,老年人在运动锻炼时应注意安全,有情况及时与医生沟通进行调整。”
      日常生活中,李洁茹推荐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相结合的方式来预防肌少症。建议老年人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快走等;每周2次的抗阻训练,如使用哑铃、弹力带进行简单的肢体力量练习,或进行靠墙静蹲、坐姿抬腿等动作,刺激肌肉生长,增强肌肉力量;也可以选择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传统运动健身方式,既能改善平衡功能,也有一定的肌力训练效果。
      肌少症是老年健康的“隐形杀手”,但通过早期筛查、科学运动和营养干预可有效延缓。李洁茹最后强调,“我们从中年就应该开始储备肌肉,通过均衡营养和适当运动,建立足够的‘肌肉银行’,才能健康老龄化。”她建议,40岁以后就应该有意识地增加蛋白质摄入和抗阻训练,保持活跃的生活方式,避免长时间静坐,定期监测肌肉状态。
      重视肌肉健康,就是为老年生活质量筑牢最坚实的基础,李洁茹表示,“衰老不必然伴随失能,我们的目标是让老年人不仅有更长的寿命,还要有更好的生活质量。”

    山西晚报·山河+ 记者 李喜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8-25期

    • 第2025-08-22期

    • 第2025-08-21期

    • 第2025-08-20期

    • 第2025-08-19期

    • 第2025-08-18期

    • 第2025-08-15期

    • 第2025-08-14期

    • 第2025-08-13期

    • 第2025-08-1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