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晋城市中院在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过程中,着力推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牵头成立的社会矛盾化解专项组坚持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运行,聚焦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大调解”格局疏通基层解纷毛细血管,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写在脸上,印在心中。
统筹谋划
把好发展“风向标”
加强诉源治理、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既是中国式法治现代化道路的基本要求,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径。2020年以来,为加强晋城市平安创建工作,由市委政法委以及公安局、检察院、司法局等26个部门共同组成社会矛盾化解专项组,旨在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力量,前移工作关口,创新解纷形式,切实助推基层治理现代化。
“我们每年年初都会召开会议,共同研究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增进共识,形成合力。”晋城市中院立案庭庭长郑金坤介绍说。自2020年26家成员单位联合制定了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实施方案及任务分解以来,各部门主动协调、密切配合,真正形成各负其责、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2021年出台《关于加强诉源治理、推动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的实施意见》后,晋城两级法院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向纠纷产生的源头和前端延伸,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积极推动形成源头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最大合力。
今年,晋城市中院开展“司法公正感受度提升年活动”以来,党组书记、院长张建康深入辖区基层人民法庭,指导调研工作并强调,群众的需求在哪里,司法服务就要跟进到哪里。人民法庭最贴近基层,最贴近民生,要扩大对接平台、形成调立审执解纷合力等工作机制,切实发挥司法在社会治理中的参与、推动、规范、保障作用。
多方联动
用好多元解纷“一张网”
近日,一起历时两月之久的经济矛盾终于在嘉峰法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感谢你们,早知道有这种矛盾化解的渠道,我们的事也不用僵持这么久了。”沁水某公司项目部经理激动地说。
今年5月1日,该公司组织了一场拔河比赛,劳务派遣职工张某在活动中突发疾病,送医后抢救无效死亡。事后,张某的亲属与公司就赔偿事宜争执不休。6月13日,张家四人来到公司闹事,事情一度陷入僵局。为避免继续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转,7月1日,公司负责人向嘉峰镇派出所报案。调解未果后,为防止事态升级恶化,派出所当天就与嘉峰法庭、嘉峰司法所碰头,及时启动“三长会商”联动机制,决定在7月4日对此案进行调解。当天,亲属代表、单位代表、劳务派遣公司法人齐聚嘉峰法庭“树理调解室”,就赔偿事宜开始协商。
嘉峰法庭受理案件后,将“树理文化”融入审判工作,启动“3+N”调解工作机制。综合运用“先放气后说理”“先戴帽后和好”“先算账后了事”等调解策略,由嘉峰派出所所长韩学文打头阵,稳定当事人焦躁情绪;嘉峰司法所所长王书楼及时介入,从情理、法理多方沟通协调;嘉峰法庭庭长段文佳耐心倾听当事人诉求,准确归纳争议焦点。通过三方资源共享、联合研判、协手调解,仅用时一天,双方就达成和解。至此,僵持了两个月的矛盾终于化解。
“我们通过借力‘枫桥经验+树理文化’,积极探索诉源治理的新途径和多元解纷的新模式,力争用最简单最便捷的方法解决群众纠纷,用最高效最便民的司法服务回应群众诉求,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司法需求的获得感、认同感。”段文佳介绍道。如何最大限度地减轻当事人诉累和纠纷解决成本,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基层治理能力提升,晋城两级法院人“必答题”成绩不相伯仲,“选答题”方面各有特色。
各基层法院积极推动司法职能向解纷工作的源头和前端延伸。高平市法院与当地街道办事处成立法治社区共建点,陵川县法院挂牌设立了王莽岭法庭,阳城县法院返聘退休老法官担任诉前调解员,揭牌创立了“夕阳红”调解室,晋城市中院各党支部由员额法官、法官助理和书记员进企业入乡镇,与各村居、企业一一结对,针对性地提供法律咨询、业务指导、纠纷化解等多元司法服务,织密了司法“触角网”,防止了矛盾纠纷发展升级。
前端化解
设置矛盾纠纷“分洪闸”
诉讼是化解矛盾的必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晋城两级法院对汹涌而入的案件潮设置了一道合理有节的“分洪闸口”,借助多部门协调联动的力量,将相当一部分可以分流的案件通过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化解于诉讼之外。
乔女士是市区某健身中心的会员,2019年健身中心改名易主并换了新店长。乔女士继续前往健身时,却被新店长告知,店面签署转让协议时,原来的老板并没有将乔女士当初交的会费一并转让。看着手中的会员卡变成了一张“僵尸卡”,乔女士诉至城区法院,讨要说法。
考虑乔女士起诉的案子法律关系简单,标的额也不大,法官建议乔女士优先选择程序简单、免收诉讼费用的诉前调解方式。调解员李三迈先后约见经营健身中心的前后两任负责人和乔女士,耐心细致地为其做思想工作,最终三方达成协议,由健身中心原负责人支付部分费用以供乔女士继续在健身中心持卡锻炼。乔女士长达两年的烦心事得到有效解决后,与其有相同遭遇的70余名消费者也先后到法院诉前调解中心,与健身中心达成调解协议。
近年来,晋城市中院不断丰富诉前调解案件的种类,将最初的诉前调解与民商事纠纷的对接逐步扩大到将诉前调解与行政协调、执行和解等多类型纠纷进行有效对接,使诉前调解的工作领域不断拓宽,如今的诉前调解纠纷类型已扩展到涉及离婚、抚养费、扶养费、赡养费等几十种常见的民事纠纷案件。
值得一提的是,全市两级法院全部建立诉前调解中心,集合了法庭特邀调解员、村级调解员、乡镇党委书记、镇长、驻村执业律师等解纷力量,共同化解矛盾纠纷。2020年以来,全市两级法院诉前调解18657件案子,办理司法确认案件7480件。
云上服务
跑出诉前调解“加速度”
王某与赵某于2014年结婚,结婚三年后赵某就前往北京打工,因聚少离多,双方感情日渐淡薄,王某便诉至泽州县法院要求离婚。考虑到二人结婚6年,有一定感情基础且育有一子,泽州县法院高都法庭决定对案件先行调解。
调解过程中,调解员了解到赵某身处北京,因疫情防控暂时不能返晋。为了节约当事人诉讼成本,消除时间、空间对化解纠纷的阻碍,调解员决定采用线上调解的方式组织调解。
调解员仔细询问了双方此前的相处情况,分析当前疫情等客观原因造成的困难,劝说双方互谅互让、切莫因冲动而离婚,通过线上一个小时的调解,案件得到圆满解决。
“凑不好时间、约不好地点、找不到人,这是以前调解纠纷中最常见的问题。”泽州县高都法庭庭长陈海波深有感触。近年来,晋城两级法院立足“互联网+”科技优势,不断推进智慧法院建设,诉讼服务中心大力推进网上立案、线上调解,推行“一站式”服务。如今的在线多元调解平台成功在调解员和双方当事人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打破了地域屏障,解决了跨地域纠纷的化解瓶颈。
民之所忧,必念之;民之所盼,必行之。以创新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为重要手段,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的司法需求为强大动力,以提升公众司法公正感受度为最终目标,晋城法院将继续创新解纷机制推动矛盾纠纷的源头化、多元化解决,不断提升人民法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和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的纵深度和贡献力。
通讯员王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