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赵丽 通讯员齐慧峰)今年以来,忻州中院把法治建设工作融入公正司法的全过程,扎实开展法治建设各项工作,努力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为建设法治忻州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聚焦平安建设。司法办案是法院履行审判机关职责、推进平安建设的重要举措。全市法院审结涉黑涉恶案件144件911人,其中依法审结全国扫黑办挂牌督办的被告人王见刚等52人涉黑案、朱强等59人涉黑案等一批大案要案,推动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机制化,在依法严惩上持续发力,切实维护了社会稳定,推动平安忻州建设。持续开展社会治安、经济民生、农业农村领域违法犯罪和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严厉惩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养老诈骗等案件,依法惩治盗抢骗、黄赌毒、食药环等多发犯罪案件,人民群众安全感显著增强。
聚焦护航发展。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自觉把法院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大局中谋划推动,紧跟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和中心任务,出台《关于服务保障太忻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从27个方面提出具体服务保障举措。认真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各项政策与措施。
聚焦府院联动。在依法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支持、监督行政机关依法履职的基础上,发挥府院联动互动机制重要作用,加强与行政机关的沟通、协调,促进司法与行政良性互动。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的同时,加强对行政机关宣传培训和指导,促进行政机关规范行政行为。推动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忻州市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95%,实现了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的常态化、规范化。连续三年举办市直处级领导干部旁听庭审活动,切实增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观念和依法应诉能力。
聚焦诚信建设。强化联合失信惩戒,进一步夯实“党委领导、政法委协调、人大监督、政府支持、法院主办、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大格局,建立失信惩戒联合联动,联合多家单位、部门建立“联合信用惩戒”机制,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体系。加大失信公示力度,依法、及时、规范曝光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有效促进被执行人自觉履行法院生效裁判确定的义务。坚持用足用好强制手段,针对转移隐匿财产等被执行人,通过司法拘留、追究拒执罪等强制措施,加大对严重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让失信者心有所戒、行有所敛、违有所惩。
聚焦多元解纷。主动融入市委市域社会治理大格局,中院牵头与24个单位成立社会矛盾化解专项组,与公安、司法、仲裁委等部门实现平台对接。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积极推动“诉源治理”,深入开展法院调解平台“进社区、进网格、进乡村”工作,精心选拔特邀调解组织、特邀调解员,诉前调解案件调解成功率不断提升。2019年以来,全市法院诉前调解23054件,诉前调解占一审立案数38.26%。诉前调解成功17321件,成功率75.13%。音视频调解10627件,道交一体平台诉前调解2639件,成功64.30%。
聚焦法治宣传。认真贯彻“谁执法谁普法”要求,着力实施具有忻州法院特色的“1334”法治宣传模式,结合重要节点,开展送法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活动,及时跟进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重点宣传,让法治思维和观念深入群众的脑中心中,形成全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着力打造“一网两微六个App”新媒体矩阵,打好主动仗、传播正能量、唱响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