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基层社会治理,一头连着国家安定,一头事关百姓福祉。
前不久,由14家省级法治(制)报、20多名全媒体记者组成的全国省级法治报“红色治理看江西”采访团,用笔和镜头聚焦江西红色治理的独特魅力,报道江西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的创新做法。其间,记者深入江西省抚州、瑞金、赣州等地,通过“沉浸式”采访深入挖掘精彩故事,探寻赣鄱大地的“平安密码”。
地处黄洋界脚下的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镇马源村是一个红色名村,村里的红军桥见证了当年的烽火岁月。近日,全国省级法治报“红色治理看江西”采访团记者来到这里采访。
马源村是江西省“十三五”贫困村,2017年成功实现脱贫摘帽。马源村发展乡村旅游和红色研学带动村民发家致富的同时,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形成红色治理工作法的“三大法宝”:红色大讲堂、乡村文明积分银行、红色名村党建联盟室。近年来,马源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江西省第六批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
村民享受社会治理福利
为改变乡村面貌,马源村主动融入“大井冈”旅游圈,以“红色名村”建设为抓手,号召党员带头、群众积极参与,加快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打造美丽示范庭院76个,新建进村公路、停车场、旅游公厕、游步道等配套设施,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有效提升。
马源村定位红色研学,一方面修复“红军一桥”“红四军小道”等红色遗址,集中建设红色讲堂,在全村营造红色研学浓厚氛围。另一方面探索开辟“胜利之路”红色研学经典路线,研发“引兵井冈”“马源拓展”等红色研学课程,着力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文化。
马源村还积极引进研学机构,创新探索“党建引领+公司主营+农户参与+集体受益”的运行模式,实现村集体与村民双赢。
如今,马源村被评为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点,村民办起了民宿、农家乐,村容村貌、生活水平、文明程度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文明积分制提升乡村善治
“20个矿泉水瓶,2斤纸壳,再加上你家卫生搞得好,本次可以给你积200分。”近日,在马源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乡风文明积分站里,志愿者陈建超为兑换积分的村民登记积分。
推行乡村文明积分制是马源村提升乡村善治的另一大法宝。在乡风文明积分站的墙上,分别悬挂着兑换政策明细一览表和积分政策明细一览表,积分该如何获取,不同商品需要多少积分兑换都有详细说明。
在这里,被评为最美茅坪人、法律明白人可积分200或500分;家里(屋前后)长期保持清洁的群众,一次检查合格可积100分。最平常的是垃圾分类积分,书本报纸、塑料瓶、铁、铝都能积分。10积分能兑一支笔,20积分能兑一包盐。
“把垃圾分类、产业发展、文明户、主题党日、红白喜事、法律明白人等6类内容与乡风文明相融合,开展‘遵规守约’积分兑换商品活动,达到‘共建共治共享’的目标,是文明实践助力乡村治理模式的有效抓手。”马源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魏成芳介绍。
数字赋能推进乡村智治与法治
走进红色名村党建联盟工作室,巨大的电视屏幕和智能机器人显得格外吸引人。“这是我们在推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5G+’技术赋能乡村智治、法治,通过这台5G电视机,实现把全国律师‘请回家’,轻松拥有专属‘家庭律师’。”魏成芳介绍,这款电视自带的“IPTV智能法律咨询服务”,可以为村民提供快速、精准、专业、价廉的法律服务。
此外,马源村还安装了智慧农业设备、智能安防设备。春耕时节,通过5G+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标准化平台,田里的温度、湿度、水情、虫情都可在手机上一“屏”掌握,农业作业也步入了“精准时代”。
吉安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王庆表示,马源村通过激发红色动能,创建“红色名村”,大力发展培训、研学、休闲、康养等产业,把红色名村建设与基层治理、乡风文明有效结合,把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智治与法治融合,擘画新时代“红色引领、绿色崛起”的发展新路。
本报记者郭海荣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