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红色治理看江西——全国省级法治报全媒体记者大型采访活动

“嫂子帮帮团”撑起基层治理半边天

景德镇市昌江区激活“红色力量”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

  •   在景德镇有这样一群人,都是农村“4050”大妈大婶,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嫂子。她们都是景德镇昌江区鲇鱼山镇“嫂子帮帮团”志愿队队员,共有200多人。
      到景德镇采访的全国省级法治报“红色治理看江西”采访团记者们,被“嫂子们”一个个潜心公益、热心志愿服务的故事所触动。

    200多名“嫂子”亮相

      作为城乡结合区域,昌江区人口流动性大,农村空心化、空巢化趋势明显。为有效破解乡村治理力量短缺瓶颈,提升基层治理服务现代化能力与水平,鲇鱼山镇充分发动农村“4050”大妈大婶作用,于2021年3月12日成立“嫂子帮帮团”志愿服务队,与鲇鱼山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同时亮相,弥补农村治理人才不足,通过身边人帮身边人,实现服务群众、服务基层“零距离”。
      昌江区委政法委副书记张靖称“嫂子帮帮团”形成了以党委、政府领导、镇文明实践中心牵头抓总、各村(居)分站积极响应、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志愿服务工作运行机制。志愿服务组织架构管理体系分为一个镇总团、15个村(居)分团共计200多名志愿者。总团、分团负责人由妇联主席、妇女小组长担任,成员主要由热心公益、责任心强、有威望、群众认可度高的非村两委人员组成。出台《嫂子帮帮团管理办法》,奉行“奉献、理解、关怀”宗旨,全面制度化规范志愿服务活动。

    “亲情连线”温暖百姓

      在昌江区鲇鱼山镇关山村,有一个89岁的失独老人。关山村志愿服务群体“嫂子帮帮团”得知情况后经常上门慰问。每次“嫂子帮帮团”来看望,老人都不舍得大家走,而帮帮团的队员们也早已把老人当作了自家人。
      “我想爸爸了。”这是一个孩子的心愿,得知情况的“嫂子帮帮团”队员全程接送腿脚不便的姜大妈及其孙子,主动对接司法所,并通过远程视频连线的方式,让老人能与自己的孩子、孩子能与自己的父亲进行线上视频聊天。
      “这样的亲情连线场景,在昌江区鲇鱼山镇经常上演。”鲇鱼山镇“嫂子帮帮团”团长胡越介绍说。在实施“亲情连线”过程中,不断拓展延伸服务范围和内容,让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和广大群众享受更高品质的服务。鲇鱼山镇“嫂子帮帮团”关注“一老一小”等特殊群体,走村入户,开展“亲情连线”、关爱空巢老人、村居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带动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
      小小的善举,带来快乐;点滴的关爱,带来感动。“亲情连线”架起空巢老人与远方子女的沟通桥梁;“线上团聚”搭建了留守儿童与远方父母的沟通平台。

    融入社会治理各方面

      鲇鱼山镇“嫂子帮帮团”队员们发挥女性热心细心的特点,利用本地人熟、脸熟和有经验、善交流的优势,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
      “嫂子帮帮团”坚持“群众吹哨、志愿者报到”,把群众需求作为努力方向。通过与群众闲谈,了解他们的需求,按照“你点单、我服务”,针对性地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爱心辅导作业”“迎元宵送汤圆,温暖独居老人”“亲情连线”“助农锄草”等特色志愿服务。实现便民服务“零距离”和服务效能的“最大化”。
      “按照‘活动规范化、品牌树起来、队伍抓长效’的理念,鲇鱼山镇建立健全‘嫂子帮帮团’志愿服务运行长效机制。”张靖表示。“嫂子帮帮团”活动纳入镇、村全年工作预算,利用与市、区各单位挂点帮扶的契机,积极争取相关单位资金支持。定期以业务熟悉和能力提升作为培训重点内容,分级分类对“嫂子帮帮团”成员开展培训,合力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据悉,昌江区不断健全相关的志愿者服务体制机制,将“嫂子帮帮团”的成功案例向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进行拓展延伸,让“热心嫂子”红遍昌江区的各个角落。

    本报记者郭海荣整理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10-27期

    • 第2022-10-26期

    • 第2022-10-25期

    • 第2022-10-24期

    • 第2022-10-21期

    • 第2022-10-20期

    • 第2022-10-19期

    • 第2022-10-18期

    • 第2022-10-17期

    • 第2022-10-1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