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家住太原市尖草坪区的李大姐心情降到了冰点,整日吃不下睡不着,她想不明白,自己照顾父母十几年,亲妹妹为何在家产的继承问题上如此决绝,甚至闹到了反目成仇的地步。为了尽快解决这件难缠的家事,她将妹妹诉至法院,希望能够客观公正地解决问题。
姐妹反目矛盾不断升级
李大姐家共有兄妹四人。几十年前,李大姐离异,便和父母住到了一起。2005年,李大姐的父亲去世,老房子里就剩下了李大姐和她年迈的母亲。父亲在世时到父亲离世后,这十几年来,两位老人的日常起居都是她一个人在照顾。也正因如此,在家产继承这个问题上,父母亲早有想法。
2014年,老房子即将拆迁,母亲将孩子们叫到一起,协商拆迁补偿事宜。年迈的母亲打算将拆迁安置房过户给李大姐,一家人对李大姐长期贴身照顾老人也看在眼里,都十分赞同母亲的安排。转眼到了办理房产过户手续阶段,其中的一位妹妹却不同意签字过户,一家人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甚至扬言“这辈子老死不相往来”。
处理家事矛盾,最难的就是如何“断”。李大姐的案子很快被分到了太原市尖草坪区法院民事审判庭副庭长张琴手中。有着15年家事审判工作经验的她见过了太多悲欢离合,在采访中说起处理家事纠纷,张琴十分游刃有余,“在家庭关系当中,如果相互之间有了矛盾,法官过分强调或追究谁对谁错,谁是谁非,都是不可取的,重点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既解决了问题,又不至于伤害到感情。”
一次特殊的家庭会议
“咱们再去试试,调解一下吧!”这是张琴对她审判团队的小伙伴说得最多的一句话。由于姐妹俩积怨较深,妹妹不愿露面,经过多次电话沟通,考虑到李大姐的母亲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张琴决定以家庭会议的形式将一家人聚在一起,深入了解这起家庭纠纷背后的隐情,寻找合适的契合点,尽可能化解矛盾。
客厅里,86岁高龄的母亲、兄妹四人、张琴以及法官助理围坐一堂,轮流发表各自的想法。当听到母亲及哥哥妹妹都表示同意将自己的份额让给姐姐,被告的情绪愈发激动,“我不同意!坚决不同意!”此时,哥哥也难掩愤怒,张口就骂,母亲眼泪婆娑希望女儿不要闹了,眼看矛盾逐渐升级。张琴冷静把控现场气氛,让哥哥先回避一下,听听身旁的被告心里的真实想法。原来,姐妹俩曾因借钱的事产生间隙,但妹妹对姐姐赡养老人还是比较认可的。了解到这一情况,张琴从赡养老人入手,向姐姐传递了妹妹对她的认可,李大姐揪着的心有了些许释然。
虽然在赡养父母这件事情上,李大姐的付出让人动容,但是,从法律的角度上,她却未必占理。为此,张琴耐心地给她做了讲解。由于涉案房产是父母之前的一个拆迁房,因为父亲没有留有遗嘱,父亲去世后就形成了一个继承关系,按照法定继承的话,母亲以及原、被告在内的其他兄弟姐妹都享有各自的继承份额,被告争取自己的份额无可厚非。
用温情留住司法温度
37℃是人体最舒适的温度,那么司法有温度吗?妥善处理案件,不在于法官有多高超的办案技巧,而在于法官言谈间所散发着的那份善意,这份善意是对法律有尺度,司法有温度的最好诠释。正如张琴所说,“厘清了法律关系,还需要我们用温情,把每一个案件彻底化解”。
为了让双方放下芥蒂,张琴从亲情角度出发,分别与原告、原告律师及被告单独谈话,释法明理,引导双方消除隔阂,各退一步。在张琴的反复说和下,原、被告的心理防备终于被打破,并最终达成和解。达成调解协议的一周之后,李大姐就亲自将3万元补偿款交到了妹妹手中。很快,涉案房屋的产权也办理完毕。
“张法官不光化解了我们亲姐妹之间的矛盾,更是解开了我们一家人的心结,弥合了亲情。”近日,李大姐为张琴团队送去了一面锦旗表示感谢。
近两年,太原市尖草坪区人民法院全面推进一站式多元解决纠纷工作。通过对矛盾纠纷进行源头预防、前端化解,从而促进大量矛盾纠纷依法、及时、高效地解决在了诉讼之前,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便民、利民。他们用温情让法律拥有了恰如其分的温度。
本报记者潘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