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太原海关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着眼于提升海关治理能力,牢固树立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念,探索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后端调处全链条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通过“三个聚焦”推动行政争议实现100%实质化解。
聚焦源头预防争议产生
结合巡视、审计、督审自查等发现的问题,太原海关开展规范性文件、内部制度和操作指引的“立、改、废”工作,对3项规范性文件、13项应急预案、80项操作指引、108项内部制度进行全面评估清理,持续推进海关《业务操作手册》推广运用,夯实制度基础,强化制度供给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聚焦新法新规颁布实施和实际工作中的执法疑难问题,组织公职律师和普法讲师团定期开展新法释义和典型案例解析活动,累计开展新法新规宣讲8次、旁听庭审活动3次,印发案例解析14期,进一步规范执法,加强风险防范。聚焦社会需求,建立主动下沉、诉求直报、措施直达工作机制,开展“一企一策”暖企帮扶活动,建立问题清零服务工作机制,组织开展政策宣讲100余次,多措并举为进出口企业送政策、解难题,用法治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聚焦前端化解争议苗头
为实现执法与普法的有机统一,增强执法的公信力和认可度。太原海关推行“说理式”执法和“柔性”执法,将普法融入执法的全过程、各环节,在各类执法活动中强化普法宣讲,告知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执法依据、法律事实、法定程序和救济途径等,在执法过程中进行法治宣讲和释法解惑。对“三重一大”事项、制度等同步开展“合法性+合规性”审核,持续提升干部职工的法治意识、制度意识、程序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发挥了法规和督察内审部门优势。通过提前介入信访、举报、行政处罚、行政执法等复杂疑难案件,开展业务专项检查,加强执法过程评估和业务指导,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和有针对性的法律意见,及时总结成效经验反哺执法,共梳理典型案例6个,提出执法建议7条,规范各类风险问题489个,尽最大努力将争议化解于基层。
聚焦后端推动实质化解
当前海关行政争议主要集中在行政处罚、政府信息公开、投诉举报答复和纳税争议几类。太原海关多举措完善非诉纠纷解决机制,实质化解行政争议,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探索设立行政争议联合调解机制。本着“抓早、抓小、抓苗头”和预防在先、及时化解的原则,发挥海关负责人在非诉化解中的“头雁效应”,结合易发、多发的矛盾纠纷种类特点,发挥公职律师业务特长和专业知识,设立行政争议联合调解机制,运用精准化方法和丰富的经验引导双方化解矛盾纠纷。
深入贯彻“复议为民”工作理念。提高诉求反馈灵敏度,将普法融入行政争议处理工作,突破传统书面审理方式,通过复议调查搭建沟通平台,充分听取各方意见,使行政相对人正当的利益诉求能够通过快速的渠道得到回应与满足。与此同时,通过释法说理耐心讲解海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规定,设身处地为企业考虑,说清事理、说透法理、说通情理,教育引导行政相对人依法维权,实现案结事了、定分止争。在今年办理的一宗某企业不服某隶属海关稽查结论行政复议案中,复议人员在案件调查过程中,针对复议申请书中的诉求,将海关职责、监管依据以及执法决定属性向企业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讲解和宣传,得到企业的认同和理解,企业最终撤回了行政复议申请,服从执法决定。
深化行政复议监督效能。复议人员按照诉讼标准从严审核复议案件,加强内部纠错力度,强化系统性、程序性以及文书表述中易出现问题的风险提示,通过召开业务专题会、制发行政复议建议书和复议意见书等形式,指出和提示行政执法和行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短板及隐患,针对性提出整改建议,得到了业务职能部门的一致认同,进一步规范和提高了执法质量,提升了职能管理部门和隶属海关执法人员的法治意识。
本报记者邢晓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