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全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各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立足本地社会治理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实践创新,试点工作成效逐渐显现,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总结形成了一些富有市域特色的社会治理经验做法。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发挥好试点典型示范效应,加快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走深走实,本报选择部分试点经验予以刊登,供各地学习交流。
大同是全国闻名的“煤都”,矿山多,安全生产压力大。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以来,全面推行“三三”工作法,有效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风险。全市连续三年实现煤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特别是2021年煤矿生产安全事故首次“归零”,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健全“三个体系”,构建安全风险防控“大格局”
着眼压实责任、抓实监管、做实应急,建立健全防范公共安全风险的工作体系。一是构建齐抓共管的责任体系。针对部门之间责任边界模糊、职能交叉重叠等问题,从市级层面制定完善《关于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的实施意见》,对8个党群部门、35个政府部门、8类生产经营单位以及11个县区(含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府安全生产职责作了进一步明确,拧紧责任链条,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对应、内外衔接”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二是构建分级分类的监管体系。针对矿山灾害程度和安全状况不同等问题,将全市59座生产建设煤矿和127家非煤矿山企业,按照安全管理、开采技术条件、灾害程度、生产布局、装备工艺、安全诚信、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人员素质及生产建设状态等因素,划分为A、B、C、D四类,分类实施差异化监督管理,进一步提高监管的精准化、科学化水平。三是构建高效联动的应急体系。针对应急救援力量分散、联动不足等问题,整合全市应急救援资源建立由市应急救援总指挥部统筹协调、19个专项应急指挥部联动配合的“1+ 19”应急指挥体系,构建起由1部总体应急预案、55部市级专项应急预案、N部部门应急预案组成的“1+ 55+N”应急预案体系,形成资源共享、衔接有序、联动融合的大应急格局。
完善“三项机制”,突出安全风险隐患“大扫除”
风险隐患排查处置是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全市从完善工作机制入手,源头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风险。一是健全完善排查整治机制。针对安全生产点多面广的实际,开展“五查联动”,即领导带队查、突出重点查、扭住关键查、盯着薄弱查、聘请专家查,推动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常态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开展以来,共排查整改煤矿安全隐患14685条、非煤矿山安全隐患592条。如:针对某矿在搬家过程中出现的有害气体异常、顶板破碎等安全隐患,要求企业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落实安全技术措施认真整改,同时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闭环。通过紧盯煤矿各个关键环节和各类危险作业,有效防范和遏制了煤矿事故的发生。二是健全完善警示通报机制。针对个别企业安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思想松懈、责任松动、管理松劲等问题,始终坚持严格惩处的高压态势,采取集中曝光的方式,变被动“护短”为主动“亮丑”,先后集中曝光5批次11家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公开某企业5家商户在使用燃气时未按规定使用制式点火装置的问题隐患,倒逼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三是健全完善定期演练机制。针对安全事故易发领域和环节,精心组织了煤矿应急救援、危化品泄漏、尾矿库防汛等应急演练,60余家单位2300余人参加,有效提升了应急处置能力。
建强“三种力量”,培育安全风险防控“大队伍”
不断强化企业领导、专家、应急救援支队等三支队伍的素能提升,补齐安全生产风险防控队伍短板。一是建强干部队伍,做到带头学、带头抓。针对各级干部特别是企业干部对安全生产知识学习不主动、不深入等问题,市委、市政府定期组织集中学习,广泛开展安全生产“公开课”“大讲堂”“微课堂”“大家谈”以及在线访谈、基层宣讲等活动550余场,参与达3万余人次。重要节点,市四套班子领导带队深入一线检查督导,有效传导了压力。二是建强专家队伍,做到入企教、实地帮。针对部分企业在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风险中暴露出的专业能力不足、处置水平有限等问题,全市建立19类605名市级应急管理专家库,已派遣专家入企344人次,对企业“一线人员、一线岗位”累计开展服务1198个工作日。同时,选派73名煤矿安全生产监管专员和109名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监管专员进驻企业,帮助查找隐患、解决问题。三是建强救援队伍,做到拉得出、打得赢。针对应急救援队伍力量相对薄弱、经验相对欠缺等问题,从市级层面整合各矿山救护队,成立一支拥有百余名队员的市综合应急救援支队,加强集中培训,强化保障措施,去年,圆满完成了赴河南郑州、山西运城等地的防汛抢险救援任务,充分体现了大同市应急救援的能力和担当。
大同市委政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