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版:专题

强化多方融合共建 创新社会协同参与社会治理机制

  晋城市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中创新多方融合联动,社会协同参与机制,提升社会治理合力,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群众安全感指数在全省连续10年位居前列。

强化部门职能融合,促成问题联手共治

  为有效解决平安建设各相关部门联动融合不够的问题,聚焦党的二十大维稳安保等重点任务,强化部门职能融合、力量整合,促进矛盾风险联手共治。力推一站式市域社会治理中心建设,市委、市政府启动市域社会治理中心项目,将市综治中心、信访接待中心、仲裁机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社会心理咨询中心等接受群众诉求的有关部门全面入驻该中心,建成全市社会治理的指挥调度中心,实现便民化受理、一站式服务,一体式调度。力推“三长会商”,市委政法委印发《关于建立基层人民法庭、派出所、司法所“三长会商”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在乡镇一级全面成立“3+N”(基层人民法庭、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与妇联、民政、治保会、党群服务中心以及全科网格员、专职村干部)联席会商小组,建立矛盾纠纷、治安隐患排查源头联动机制,搭建平台、优势互补,今年成功解决3000多起纠纷和隐患。力推“四情联治”,实行警情、访情、舆情、社情“四情合一”,建立公安、信访、卫健、妇联等部门同步平行推送机制,促进部门联手共治,今年以来下发提示函1608份,有效防范市域各类风险隐患。

强化专群力量联合,促成矛盾联手化解

  针对矛盾纠纷化解政法专业力量与基层自治力量“协同不够”的问题,探索专群联合新途径,整合多方资源,有效化解市域社会矛盾。强化警网融合,在村(社区)推行“2+2+N”标配组队(村社区民警和网格长各1名、辅警和网格员各1名、社会力量多名),定期召开例会,互通共享信息,实现全科网格治理与公安110警情处置机制的深度契合,推动联手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强化诉源治理,整合政法单位退休人员等力量,进驻市、县法院诉前调解中心,探索访源治理、诉源治理和警源治理“三源共治”路径,建立诉前调解与法庭对接机制,增强时效、减轻当事人诉累,今年以来全市为群众缓减免交诉讼费用1.05亿元。强化品牌调解,市委政法委牵头,联合法院、公安、司法等相关部门,注重挖掘乡土文化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积极作用,推出以人民作家赵树理名字命名的调解室等特色品牌,出台《推广应用“赵树理调解法”的意见》,针对性地探索出“五先五后”调解方法,即“先看戏后说事、先算账后了事、先放气后说理、先把脉后治病、先戴帽后和好”,聚焦调解前、调解中、调解后三个环节,达到案结、事了、人和。近三年来,全市每年开展纠纷排查6万余人次,协议调解纠纷60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协议履行率100%。人民调解工作位列全省第一方阵。

强化线上线下结合,促成治安联手共防

  注重发挥新媒体信息传递及时的优势,以基层网格为工作单元,强化线上线下联动联防,提升基层治安防控实效。推广群防群治队伍新模式,制定《全市群防群治试点“5+1”队伍培育推进图》(即治保会组织、治安巡防队伍、治安信息员队伍、专业化保安队伍、警务辅助队伍+全科网格员队伍),以网格为基本单元,规范全市群防群治队伍建设标准。推广治安巡防新办法,推广平安联盟、警格+网格平安大巡防体系、乡协义警等一批好做法。泽州县大阳乡协义警服务队荣获晋城市“公益创造营”优秀志愿服务项目总决赛创新奖。推广民意线上联动新矩阵,充分发挥微信群优势,开展“平安晋城·入户建群”活动,建立“社区民警+网格员+群防群治力量+家庭户”等多级架构的警民互动微信群矩阵,提高各类矛盾纠纷、隐患预警预测预防能力。目前,全市共建村(社区)群5702个、单位行业群7094个、发动共建力量13452人,年内发送预警信息23808条、入户宣传366882户。

晋城市委政法委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12-09期

  • 第2022-12-08期

  • 第2022-12-07期

  • 第2022-12-06期

  • 第2022-12-05期

  • 第2022-12-02期

  • 第2022-12-01期

  • 第2022-11-30期

  • 第2022-11-29期

  • 第2022-11-2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