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将网络空间治理作为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瞄准防范化解网络安全风险这一任务目标,积极探索新传播环境下网络空间治理路径,念好“疏办纠治”四字诀,把牢主流价值网络空间主导权的实践方法与应对措施。
“疏”解民意有温度
网络舆情应对首重“疏与导”,充分体现显政、统一、为民等特征。在舆论引导中强化显政宣传,紧紧围绕党中央和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在理论宣传和理念阐述方面的关键作用,不断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的创新发展,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在组织发动中做到润物无声,主动设置议题,由主流媒体或部门单位采集素材导入“生产车间”,不同团队根据传播需求加工成不同形式的融媒体产品,放入新媒体“稿池”,由300余个政务新媒体、42个党政机关门户网站以及属地商业网站、自媒体大V等组成全媒体宣传矩阵,统一行动、有力发声、全网推送,有效引导群众与党和政府的目标一致、相向而行。在舆情疏导中回应民生关切,聚焦网络意识形态阵地,聚力民生舆情监测研判,注重分析舆情背后的社会矛盾和民生诉求,让网络舆情成为政府了解民生民需、提高服务水平的“民生指南”,使政府在回应网民关切的过程中及时化解网络舆情风险。
为民“办”事有力度
为有效解决“网上投诉反映多、网下办结反馈少”和网络治理“治标不治本”等突出问题,太原市主动适应互联网发展,积极探索网上群众路线新模式,打造“网民有话说”网络问政平台,作为集纳网民建议、解决群众困难、纾解民忧民愁的专属区域,实现网民与部门之间“点对点、面对面”解决问题,自运行以来已成为全市党史学习教育“为民办实事”和全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的范式。建立快速处置通道,对网民关注度高、流转环节较多的领域,建立快速处置通道,在收集网民建议、解决网民难题、化解网民矛盾的过程中,同步引导网民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拉近了政府与群众的距离,提升了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压实处置办结责任,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原则,及时妥善处理热点难点问题,有效提升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平台上线以来共收到留言 10772条,涉及房屋办证、道路规划、入学、防疫等多个领域,目前已办结9986条,办结率92.7%。
网络“纠”偏有尺度
实践证明,要让正确舆论成为公众舆论的“生成要素”,成为网上舆论的“定音鼓”“风向标”,就必须保持主动态度,完善网评体系,提升处置能力。做好网络人士统战工作,定期召开新媒体人座谈会、优秀网络作品品评会、“新媒体·正能量”宣传工作推进会等,团结社会各界热心人士,挖掘网络大V,孵化在互联网领域有影响力的记者、主持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建设清朗网络空间、正面影响网上舆论、广泛凝聚社会共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推进网评队伍体系化建设,统筹建立全媒体传播矩阵和核心网评员队伍,构建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交流合作、统一发声的信息传播机制,及时发布群众关心的权威信息,对网上反映的社会共性问题快速回应,切实提升舆论“传播纠偏”的引导能力。健全三位一体机制,建立完善由宣传部门统筹指导、涉事地方和部门为主体、网信部门和新闻单位紧密配合的重大突发和热点舆情快速响应与协同处置机制,努力实现舆情发现、研判、处置的一体化。去年8月疫情防控期间,网络出现“太原市老军营小区被封”的舆情发酵,太原市立即组织各类媒体及时跟进发布,有效引导网民保持客观理性态度,成功消除群众恐慌情绪。
综合“治”理有深度
网络治理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引入打防并举、综合治理的方法和理念。完善常态化协调指挥机制,制订网络账号运营主体基础信息“黑白名单”,出台《关于加强网络舆情全流程管控的实施方案》,建立网络综合指挥中心和网络安全应急队伍,每月通报工作进展,每季度召开协调会议,进一步强化协调配合联动,依法惩处违规媒体账号,高效推动网络综合治理。拓宽网上有害信息举报平台,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和重点新闻网站首页设立举报入口,开设电话、电子邮件等举报通道,对政治类错误信息、涉青少年类有害信息以及涉黑恶势力故事类、恶意制造地域差异类、干扰正常经济秩序类等不良信息,实时接收举报,及时核查清理,有效防范和处置网络暴力苗头。提升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筑牢市域数据安全防火墙。坚持党建引领互联网企业自治,发挥组织功能,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建引领、红心互联活动,积极推进互联网企业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两个覆盖”,教育引导互联网企业听党话、跟党走,监督和促进企业发展壮大,营造健康向上、对社会和人民负责的企业文化。
太原市委政法委